另有8家上市銀行的控股權十分穩健,如果大股東不點頭,即使是資本市場的土豪也難以“任性搶權”
在房地産業務領域一向被視為標桿的萬科,在資本領域也給各路豪門演繹了一堂生動的股權爭奪戰。事實上,萬科並購大戰的啟示絕不止于萬科本身,對於A股市場最為“位高權重”的上市銀行而言,這場並購大戰至少提醒了其注意股權結構是否足夠穩定。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髮現,近半數上市銀行沒有實際控制人,現在前幾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比較接近,從理論上來看,也可能遭遇“類萬科”的股權爭奪。其中,股份制銀行最容易被險資等豪門選中,而城商行的股權結構則最具有被並購的潛力。
此外,即使不考慮未來可能的進一步股權爭奪,8家已經上市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截至目前,險資重倉(持股比例在10%以上,排名在前三大股東,包含正在審批流程中)的銀行已經達到6家,險資股東大多坐鎮“榜眼”位置,便於進退。
8家銀行大股東
穩居高位
16家上市銀行中,中央匯金高比例控股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和光大銀行,也就是説,上市銀行裏非中央匯金嫡系的只有11家。此外,財政部中信集團控股中信銀行、中國平安(自有資金)控股平安銀行的股權比例都超過50%,為絕對控股股東,控股權十分穩定。
剩下的銀行中,交通銀行作為國有五大行之一,總股本逾742億股,僅A股總市值就超過了2200億元,且財政部和全國社保基金(並非全國社保的投資組合)合計持有接近31%的股權,超過了相對控股的股權比例下限;其餘前十大A股股東絕大多數為央企或地方國企,且長期以來比較穩定,因此,交通銀行被“野蠻人”強行入侵的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
據此計算,至少有8家上市銀行的控股權十分穩健,如果大股東不點頭,即使是資本市場的土豪也難以“任性搶權”。
3家銀行曾
遭遇險資舉牌
日前,民生銀行公告稱,東方集團和華夏人壽于6月29日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雙方均是民生銀行的股東,前者持有民生銀行2.92%股權;後者之萬能保險産品持有2.56%股權。雙方成為一致行動人後,可行使表決權合計為20.02億股,佔總股本的比例為5.48%。雙方表示,本次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的目的是加強在民生銀行的影響力, 不排除未來12個月內增加其在民生銀行中擁有權益的股份的計劃。此外,從公告內容來看,東方集團在一致行動中佔據了主導位置,雙方約定在“若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時,雙方同意以甲方(東方集團)的意見為準在公司股東大會上對相關議案進行表決”。
16家上市銀行中,民生銀行股權結構最特殊。2014年至2015年,安邦集團旗下保險産品通過手法兇悍的連續舉牌坐穩了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在安邦舉牌之前,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新希望的合計持股比例也遠不足10%,且民生銀行持股在1%-5%之間的股東眾多,這意味著,並購方無論是通過二級市場增持還是大宗交易、乃至委託表決權的資本操作空間都十分大。
除了民生銀行以外,安邦集團還曾經舉牌招商銀行。招商銀行第一大股東招商局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其後也曾主動增持,截至去年年底合計持有股份比例達到29.97%;而且,安邦集團在持股比例越過10%後也暫停了增持。
此外,浦發銀行也曾獲得了富德生命人壽的多次舉牌,不過浦發銀行目前合併持有股份第一大股東為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是上海市國資委100%控股公司,合計持有浦發銀行24.319%股份,而中國行動通訊集團廣東有限公司也持有20%的股權,兩大國資背景的股東在關鍵時刻存在一致行動的可能,險資冒險爭奪公司控制權的可能性不大。
除了被險資舉牌的3家銀行外,臨近去年年末,華夏銀行發佈公告稱,德意志銀行及其關聯公司擬以協議方式,轉讓華夏銀行21.36億股,約佔其總股本的19.99%,而華夏銀行目前的第一大股東首鋼總公司持股比例為20.28%。不過,人保財險曾經表示,此次權益變動完成後,在未來12個月內,不會繼續增持華夏銀行股份。也就是説,短期內,華夏銀行不會爆發股權爭奪。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業界對於險資搶食銀行股權的動機有多種猜測,但是除了已經絕對控股平安銀行的平安集團外,目前其餘險資股東並沒有深入介入參股上市銀行的日常經營。
“就是財務投資”,一位遭遇險資舉牌的股份制銀行有關人士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相應險資並未就舉牌與銀行進行溝通,只是表示看好該銀行未來的發展,希望做財務投資者。
4家銀行股權結構
“有縫可鑽”
在16家上市銀行中,部分銀行與萬科股權結構並非高度雷同,但是也並非“無縫可鑽”,有4家銀行的股權結構最具股權爭奪的想像空間。
首先是同業沒有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興業銀行,其股權結構呈現並不完全均衡的“三分天下”態勢:福建省財政廳持有17.86%的股份,是第一大股東;人保集團合併持有14.06%的股份;中國煙草總公司合計持有超過6.7%的股權。
此外,3家上市城商行的同樣沒有控股股東,南京銀行還曾經爆發過國資與外資的第一大股東之爭;隨著城商行業務擴張,其被險資相中的潛在可能性也將進一步增大。
具體來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南京銀行第一大股東紫金投資集團以及其一致行動人南京高科、南京市國有資産投資管理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合計持股比例為25.6%(需要説明的是,三家股東同屬於南京市國資委,其中紫金投資與南京高科曾經在2013年年初公告表示一致行動,但南京銀行2015年年報中並未如其在2014年年報一樣,在“股東關聯關係或一致行動説明”中對上述公司的持股進行合併統計),法國巴黎銀行與法國巴黎銀行(QFII)合併持有18.85%股權。
寧波銀行前兩大股東寧波開發投資集團和新加坡華僑銀行股權比例基本上旗鼓相當(前者加上一致行動人為21.38%;後者為20%,且為監管允許的上限),股權結構比較穩定且兩大股東一向和睦;但是由於另有多家股東的持股比例在5%-11%之間,現有的大股東還不能對理論上可能存在的“資本入侵”高枕無憂。
北京銀行單一大股東是荷蘭ING集團,持股13.64%;北京市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8.84%和5.08%。
“單從股權結構上來分析,即使沒有險資介入,部分上市銀行也面臨著其他野蠻人並購的風險,事實上,部分銀行此前已經發生過股權爭奪戰,現有第一大股東甚至曾經一度丟失了第一的寶座,最終依靠定向增發重回股東榜首位”,資深並購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只是由於銀行股大多股本量巨大,除了資金來源包容性巨大的險資以外,其他類型的資本(例如産業資金)很難‘一口吃掉個胖子’”。
(責任編輯:畢曉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