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來講,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水準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呈現一定程度的下降。更重要的是,這賦予了銀行流動性管理更大的自主權,同時給予銀行在投資人管理上更多彈性。”對於央行近日公佈的存款準備金考核基數新規,業內專家如是表示。
近日,央行宣佈將自2016年7月15日起,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的考核基數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時點數調整為考核期內一般存款日終餘額的算術平均值。同時,按季交納存款準備金的境外人民幣業務參加行存放境內代理行人民幣存款,其交存基數也調整為上季度境外參加行人民幣存放日終餘額的算術平均值。
此次調整是自2015年9月央行將存款準備金考核制度由早前的時點法改為平均法考核後的進一步完善。經過本輪調整,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商業銀行存款“搬家”衝時點的現象將終結,將進一步有利於商業銀行平滑資金波動,增強流動性緩衝能力,同時也將傳導至信貸投放機制,有利於支援經濟轉型。
衝時點有望終結
此次新規有兩個亮點值得關注:一是存款準備金制度分子分母項完成統一採用平均法,二是境外人民幣業務參加行其交存基數也一併調整採用平均法。
民生固收團隊分析稱,此前按照時點法考核要求,即每月的5日、15日、25日的時點繳納存款準備金,根據每月月末、每月10日和25日的存款基數,實行原則是多退少補。該制度的缺陷是,可能會放大資金面波動,比如出於月底一般性存款餘額往往會多增,那麼對應5日就需要補繳一大筆準備金。
“本次改的是存款基數,月末存款易衝高,將月末存款基數改為月均存款基數,好處在於平滑了資金面波動,有助於減少金融機構對應急備付金的需求,可以增強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拆出資金的意願。”民生固收團隊認為。
與此同時,境外人民幣業務參加行其交存基數也一併調整採用平均法,同樣可以降低離岸市場資金利率波動。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原來的考核方法容易造成為了達標而集中吸收存款的操作,客觀上也造成了市場的波動和監管的失準,平均法考核可以弱化季末存款時點效應,使監管更加準確和有效。
“以前銀行對下屬分行的存款考核都是按照期末考核計算,這也就出現了一些分行在期末衝存款業績,而存款準備金也是按照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時點計算,變相造成存款準備金一定比例虛高,對銀行的真實信貸環境産生影響。此次改革後不僅保證了存款準備金數據的精確性,更能讓各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賬戶波動平和,可以看做是一種制度的利好。”業內人士稱。
有助銀行流動性主動管理
對於市場而言,此次調整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利好因素。
“雖然央行只是調整了存款準備金平均法考核的計算方式,但是鋻於銀行總有月末存款數值大於月平均數值的‘不良’習慣,一旦以算術平均值提取存款準備金,對銀行來説變相地降低了繳存數額,進而能夠獲得更充裕的放貸資金,對市場流動性帶來一定利好因素。”業內人士表示。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此次調整則意味著得到了更多主動管理流動性的空間。
“考核期內,商業銀行的騰挪空間更大,銀行可以根據每一天的流動性需求來控制自己的節奏。對於商業銀行自身而言,有助於增加其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業內人士認為。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看來,新的日均考核基數可以給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充分的流動性自主管理權。
“在維持期內,中間有一段時間可以突破,只要整個日均達到標準就可以了,更多的靈活性就交給了商業銀行,這也是市場化改革的一個方向。當然,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方面自主性更多,也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銀行要做好總體的平衡和測算。”董希淼表示。
有利改善信貸投放機制
值得關注的是,專家認為,此次存款準備金考核調整,將有助於增強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的靈活性,從而為經濟轉型增添助力。
專家分析稱,在銀行存貸利息差收窄的情況下,允許存款準備金在中短期內波動,將降低銀行負債端的成本;結合存貸比硬性指標的取消、存款準備金進入下降通道,考核新規意味著銀行流動性管理從過去僅著眼于貨幣市場,延續到了信貸市場。
“資金來源成本降低疊加可貸規模擴大,再加上銀行在中長期內對資金應用的考核,都有利於增強信貸投放的靈活性。而信貸投放機制改善,也有助於緩解銀行的‘惜貸’情緒。”專家認為。
業內人士對此也表示:“現在整個銀行系統的經營壓力和業績壓力比較大,在風險相對可控的前提下,適當降低銀行的監管標準,可以變相釋放一定的資金量,從而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責任編輯:胡愛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