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網路支付小心資訊洩露風險

  • 發佈時間:2016-02-18 07:19: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近年來,我國網際網路金融快速發展,網路支付方式不斷創新,不少違法犯罪分子利用新型支付方式不為人們熟悉的特點,用木馬病毒、電信詐騙等方式竊取個人金融資訊並實施詐騙。這類案件隱蔽性較高,為提高消費者的風險防範意識,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現總結風險案例,並由央行有關人士做出風險提示。

  2015年9月18日,消費者田某電話諮詢某銀行,稱其白金卡賬上餘額不符。經查詢,田某自2015年9月17日起陸續在網上銀行、支付寶等渠道發生扣款6筆,金額合計3716.30元。經調查得知,田某因點擊了手機上陌生的藏有木馬病毒的網路連結,致使個人的卡號、電話號碼等個人隱私資訊被洩露,導致資金被轉出。

  央行有關人士提示,對於活動獲獎、邀請查看相冊、積分兌換等連結類資訊,不要隨意點擊進入,若有疑問,請通過官方公佈的客服電話進行核實確認。資金被盜後,及時與發卡行聯繫,進行銀行卡挂失和賬戶凍結,同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按照公安機關和發卡行要求進行後續處理,並養成定期更換賬戶密碼的習慣。

  央行有關人士提示,客戶應對不同的交易場景及設備設定不同的支付限額,採用不同組合的支付驗證手段。對於金額較大、風險高的交易儘量採用強度較高的安全保障措施。

  此外,央行有關人士認為,金融機構在日常行銷中,應加強安全用卡方面的宣傳,提示消費者安裝手機殺毒軟體,不要下載不明來歷軟體和輕易點擊任何連結,提升消費者安全用卡的意識和防範風險的能力。出現盜刷事件後,應主動提示消費者儘快挂失銀行卡,清理手機病毒阻斷資訊繼續洩露,向公安機關報案,並向非銀行支付機構投訴。

  非銀行支付機構方面,應加強規範化管理。支付機構應引入多重安全驗證方式,對於小額支付可支援消費者採用較簡單的交易安全驗證手段;對於大額支付應要求消費者採用安全保障高的交易驗證手段,有效防止消費者因不慎遺失個人金融資訊而導致的資金安全漏洞。鼓勵支付機構向客戶提供賬戶資金安全保險服務。消費者在接受支付機構支付服務時,建議購買賬戶資金安全保險,資金財産遭受損失後應注意收集相關證據,啟動理賠程式,盡可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