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流動性管理進入新常態 變相雙降更值得期待
- 發佈時間:2016-02-03 07:33:08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從1月29日起,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就進入了天天逆回購模式。再加上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以及將政府支援機構債券和商業銀行債券納入公開市場操作和SLO質押品範圍,央行為了保持春節前後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動用了除降息降準外的所有貨幣政策工具,但市場對於降準的預期並沒有降低,只是將時間延後了一些。
2月2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進行了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購操作。14天期逆回購的重啟讓逆回購操作品種更加豐富,目前已經涵蓋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3個操作品種。
逆回購品種的豐富,以及SLO、SLF、MLF和PSL的隨時出手,構成了央行流動性管理的新常態。央行通過這些工具的組合,構成了短中長期流動性投放體系,保證了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合理充裕。我們將之稱為變相降準。
通過央行的努力,今年年初貨幣市場出現的流動性趨緊局勢已經被扭轉過來。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已由1月21日2.0140%的階段高點降至昨日的1.9840%,呈逐日回落狀態。
除上述流動性補充工具外,央行還擴大了SLO參與機構範圍,增加郵儲銀行、平安銀行、廣發銀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和恒豐銀行為SLO交易商。此舉為這些機構的短期流動性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儘管央行已經使出了“十八般武藝”來保證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但市場對降準的預期仍沒有降低,只是將時間從全年的12月份順延至今年1月份、春節後。
市場期盼降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外匯佔款負增長減少了貨幣供應,另一個是地方債進一步擴容將吸納部分長期流動性,第三則是MLF等工具的利率水準仍較高,不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1月中旬,央行召開商業銀行座談會部署春節前後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工作,並推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對此的評價是,這次央行提供6000億元以上的中期流動性,有替代降準作用的含義。
從央行公佈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1月份央行對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共8625億元,其中期限3個月4455億元、6個月2175億元、1年期1995億元。同期,央行還對三家銀行發放PSL共1435億元。按此計算,央行在1月份投放的中期流動性規模高達10060億元,幾乎相當於降準1個百分點釋放的流動性。
此外,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央行還降低了MLF利率75個基點。我們將之稱為變相降息。
當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仍處於17%的高位,由於去年定向降準幅度較大,相當部分的金融機構都達不到這個水準。出於防範風險需要,短期記憶體款準備金率水準不會降到15%以下。也就是説,央行可降準的幅度在2個百分點左右。
在央行已經找到了可以替代降準的中長期流動性供給通道後,降準就升級為“核武器”了。一旦經濟金融領域有需要,降準釋放的能量將遠遠超出其釋放的資金規模。由於通脹因素的不確定性,降息的空間已經收窄。
降準是一種中長期的政策,在經過了去年疾風驟雨式的下調後,需要密切觀察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一旦經濟金融領域有迫切需要,降準乃至降息這些大招仍將會快速出手,但當前更值得關注的則是變相降準和變相降息:即通過MLF等工具釋放流動性,通過調整這些工具的利率來引導融資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