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老太買理財産品被騙80萬 起訴銀行因無合同難立案

  • 發佈時間:2016-02-02 07:22:25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高健 文海宣  責任編輯:張明江

  

理財投資演變為融資詐騙,這類案件怎麼防?昨天,海淀法院法官結合一起現實案例,給大家支招。在這起案例裏,劉老太購買理財産品被騙80萬元,但起訴銀行時卻因無法提供與銀行之間簽訂的委託理財合同而無法立案。

  案件回放:

  80萬元拆遷款打了水漂

  劉老太因為村裏拆遷,手裏有不少現金,可不知道該怎麼投資。一天,一家銀行到村裏宣傳投資理財産品。工作人員稱産品利潤回報率達13%到15%,而且保本。

  銀行肯定信得過啊!劉老太先拿出一些錢試了試,果然對方按期支付了高額利息。這樣一來,劉老太心裏更有底了,一口氣拿出80萬元,購買了這一理財産品。結果,理財公司來了個“卷包會”,80萬元投資款,劉老太一分錢都沒有拿回來。

  找不到理財公司,劉老太起訴銀行,要求賠償損失。

  但是,法院查看訴訟材料時發現,劉老太是和理財公司簽訂的合同,合同上也沒有銀行方面的簽字。鋻於劉老太無法提供與銀行之間簽訂的委託理財合同,因此不具備立案條件。

  記者調查:

  一些銀行工作人員“飛單”

  本案中,銀行方面雖然不構成案件當事人,但越來越多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案件中,出現銀行工作人員的身影。

  最高檢察院在去年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通報,北京市非法集資案件發案地點集中于朝陽區和西城區,案件佔到了全市案件的80%。而且,本市非法集資犯罪呈現出有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的個別現職人員違規介入的特點。案件顯示,有的銀行現職人員利用其身份、違規私自與非法集資單位串通,成為向公眾集資的一線推介人員,致使銀行儲戶將其代理的集資單位混同於銀行,進而上當受騙。

  這種行為被業內稱作“飛單”。

  在西城檢察院辦理的一起相關案件中,就存在典型的“飛單”行為:銀行客戶經理以8%到12%的高額利息,向客戶推薦理財公司的産品,並故意模糊推薦産品與銀行的關係,讓客戶誤以為這是銀行的理財産品。客戶決定“投資”後,銀行客戶經理使用的都是理財公司提供的POS機,不會讓投資者用銀行設備匯款,以免露出馬腳。

  在這一行為中,銀行客戶經理的回報率高達24%,即每拉到100元投資,客戶經理可以獲得24元。檢察官算了一筆賬,客戶經理24%的回報率加上向投資人承諾的10%以上的回報率,那麼如果真有這個理財項目,整體回報率至少要達到40%,這在正常、特別是長線投資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不要因為有銀行員工從中“仲介”,就盲目相信其推薦的理財産品,特別是對於高額回報率的承諾,更要謹慎小心。

  法官建議:

  理財要確保合同齊全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購買理財産品,相關案件數量也是一路飆升。

  “其實所有騙局手段都很類似,而上當人的心態也近乎一樣。”法官分析道,很多人關心的重點多放在利率高低和是否能夠還本付息,而這些資訊只是從推銷者處得知。

  “這種資訊不對稱,很容易形成圈套。”法官提醒,處於資訊弱勢的投資人,一定要理性投資,做好風險控制,切忌過貪!不要相信保本、高回報這種宣傳噱頭,“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這樣的宣傳已經被我國相關政策明令禁止,因為這顯然不符合經濟規律。

  另外,儘量做到合同齊全。不論投資者是在理財公司購買相關理財産品,還是在銀行或銀行對外的流動宣傳展臺上購買理財産品,必須在決定購買之後,確定投資者與代為投資理財方(一般是銀行)以及第三方理財公司之間的委託理財合同以及認購協議內容合法有效,落款處不僅有己方簽章,還應當有代為投資理財方或第三方理財公司的落款。否則就會如本案中的劉老太一樣,訴求無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