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德意志銀行拋股套現凸顯外資行困境

  • 發佈時間:2016-01-18 13:36:14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在2015年的最後幾天,德意志銀行賣出了其持有近十年的華夏銀行19.99%的股權。在2016年新年伊始,德意志銀行又將倫敦金庫和銀庫的租賃權出售給了中國工商銀行旗下工行南非標準銀行。

  短短幾日內,德銀的兩大變動似乎讓外界進一步深切地感受到這家銀行當前所經受的艱難局勢。美國經濟復蘇了,歐洲經濟也有了從低谷向上走的跡象,但是歐美的大型跨國銀行依舊需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我們以為走過了最差的時期,不曾想現在似乎仍在最好的日子裏艱難前行。”一位外資銀行人士打趣道。

  德銀陷入困境套現解壓

  2015年12月28日,德意志銀行公佈稱,將所持有的華夏銀行19.99%股份出售給中國人保財險,交易價格為230億-257億元之間,具體金額取決於外匯水準。據測算,交易完成後,德意志銀行持股10年獲利約150億元。

  對於此次交易,德銀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交易的完成尚需滿足一些前提條件,包括慣常交割條件以及監管批准(包括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批准)。

  德意志銀行聯席首席執行官John Cryan表示:“德銀自2006年首次入股華夏銀行以來,一直對華夏銀行的發展和業績表示滿意。根據德意志銀行戰略計劃的實施進度,當前應是我們出售華夏銀行股份的適當時機。德銀自1872年設立首個中國辦事處以來一直致力於在中國協助我們的客戶達成其目標,中國也將繼續是德銀著力發展的主要市場。我們殷切希望能與華夏銀行和中國人民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鼎力合作順利完成本次股份轉讓。”

  一位銀行業分析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德銀等歐美的外資行由於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本身資産結構重組和經營方式等有所轉變,這些銀行普遍面臨著資本不足的困境。而出售部分資産,一方面可以緩解銀行面臨的資本不足的‘錢荒’居民;另一方面也是響應了監管機構對這些大型銀行提出的轉變經營模式和資産重組的要求。”

  1月8日,有消息稱,工商銀行旗下工行南非標準銀行將購買德意志銀行倫敦金庫和銀庫的租賃權,旨在擴展在倫敦金市的版圖。雙方交易的價格可能為400萬美元。該金庫自2014年6月投入運作,容量為1500噸,由英國安保服務公司G4S修建並負責管理。德意志銀行在2015年辭去倫敦金銀場外業務清算行會員,就此淡出大宗商品交易。

  德國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稱:“起初談論的數字可能在400萬美元左右,但現在則低得多。”他並未透露支付給金庫的具體數字。眼下西方銀行正在撤出大宗商品業務,以削減成本及監管負擔。工行標準銀行希望填補他們留下的缺口。該消息人士稱,工行標準銀行已經接手金銀庫的租賃。

  而相較于德銀拋售華夏銀行股權的獲利,倫敦金庫租賃權的轉讓收益顯得有些微不足道。2015年12月29日,德意志銀行宣佈同意以人民幣230億-257億元的對價向中國人民財産保險出售其在華夏銀行持有的全部19.99%股份。雖然該價格受制于交割時的最終價格調整,但預計德銀投資華夏銀行10年的獲利將達到150億元人民幣。這對當前正陷入困境的德銀無疑是有極大幫助的。

  本次股份出售將對德意志銀行産生積極財務影響,並預計將使德意志銀行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備考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全面適用《資本要求監管條例》和《資本要求指令(四)》(CRR/CRD4))提高約30-40個基點。德意志銀行首席財務官Marcus Schenck表示:“我們正在與監管部門積極合作完成本次交易。交易完成後,德意志銀行資本狀況將得到加強,我們也將在實施本行戰略計劃的道路上取得進一步進展。”

  根據德銀公佈的資料,德意志銀行2015年三季度出現了62億歐元虧損,引發全球市場一片譁然,甚至業內有傳言德意志銀行是“雷曼第二”,或面臨破産危險。不過,對於這樣的傳言,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予置評。

  拋中資股權緩資本壓力

  其實,對於像德銀這樣近兩年來在中國市場拋售所持中資銀行股份的外資銀行並不少見,而這一現象也引發了不少市場人士對外資銀行的質疑。

  在德銀拋售華夏銀行股權之前,關於外資銀行撤資中資行的最新消息是,花旗集團正在洽商出售所持有的中國廣發銀行20%的股權。一位知情人士曾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提及:“花旗正在就出讓廣發銀行股權事宜與多個買家進行商談,目前尚未敲定由哪家機構接盤。具體的交易價格也並不清楚,預計會根據達成交易協議前後廣發銀行的股價做出一定的折讓之後出售。”

  2006年,由花旗牽頭的財團收購了廣發銀行85.6%的股權,交易價格為242.7億元,其中包括中國人壽持股20%,中信信託持股12.9%,IBM收購了4.74%股份,洋浦普華投資發展公司佔股8%。有消息稱,中國人壽和中信信託是目前正在洽購花旗所持少數股權的買家之中的兩家。

  另外,匯豐銀行控股的恒生銀行也在去年拋售了5%興業銀行股份。而匯豐銀行本身除了至今仍舊持有20%的交通銀行股權外,此前所購入的中國平安的股權和上海銀行的股權已在過去幾年全部出售。通過拋空中國平安股份,匯豐實現稅後收益約26億美元。拋售上海銀行股份,月獲利4.68億美元。

  根據彭博匯總的數據,全球大型銀行包括美國銀行、高盛等自2012年以來,至少拋售了140億美元的中資銀行股股份。

  而無一例外地,這些外資銀行通過拋售中資銀行股權全都賺得盆滿缽滿。因此,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對外資行當初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投資中資銀行的質疑,而大規模的套現也一度引發市場的震蕩。

  “其實,在中國銀行業改制之初,外資銀行紛紛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持有中資銀行少數股權並無異議。而且,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的市場化經營的確産生過一定影響。”不過,上述銀行業分析人士指出,“此後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戰略投資的角色逐漸弱化,其中的因素比較複雜,並不是外資銀行單方面不願意再承擔這樣的角色。”

  該分析人士進而表示:“無論是戰略投資還是財務投資,其本質都是投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利。而凡是投資就會出現選擇合適的時機購入,以及在合適的時機賣出獲利了結的狀況。外資行對中資行的投資基本都有10年左右的時間,其實並不算短。而在集團財務狀況不佳之時,選擇出售已經獲利頗豐的投資是不錯的選擇。”

  節約成本變主要目標

  雖然,通過拋售中資銀行股權,外資銀行普遍收益頗豐,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外資銀行整個集團的資本狀況。然而,這並不能改變外資銀行如今所面臨的生存狀態。“每一年大家都説是最糟糕的一年,但是到了下一年發現並不比過去的一年過得好。現在誰都無法斷言‘全球銀行業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一位法國外資銀行高管曾這樣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感嘆。

  根據路透社幾日前公佈的消息,銀行家和獵頭均表示,今年,包括法國巴黎銀行、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在內的歐洲銀行可能削減亞洲非核心市場的股票交易和研究團隊。

  在巴克萊首席執行官Jes Staley推動成本削減之際,該行計劃關閉亞太地區的大部分現金股票業務。巴克萊計劃在亞太地區的股票部門總計裁去約50%的崗位。

  德意志銀行在出現鉅額虧損之後,于2015年10月宣佈,將在2020年之前裁減9000個全職崗位,裁減6000個合同工;關閉10個國家的分支業務,處置40億歐元的資産,隨之縮減2萬個崗位。德銀擬退出業務的國家包括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烏拉圭、秘魯、丹麥、芬蘭、挪威、馬爾他和紐西蘭。

  此外,2015年12月,摩根士丹利啟動了1200人的全球範圍裁員計劃。荷蘭合作銀行也表示,計劃在2016年至2018年裁員9000人。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歐洲和美國的大銀行已宣佈了共計近10萬人的裁員計劃。自2008年,全球大銀行累計裁員人數已有約60萬。而法國巴黎銀行和巴克萊銀行將在2016年初宣佈裁員幾千人,意味著自2007年開始的銀行裁員浪潮並未有減弱的跡象。

  畢馬威中國香港銀行業主管合夥人馬紹輝(Paul McSheaffrey)表示,收益越來越疲弱,監管收得更緊,導致亞洲股票業務利潤減少,因此,一些銀行在非核心市場削減業務。

  而除了持續不斷地大規模裁員之外,那些沒有被裁掉的歐美跨國銀行職員的收入也已經是今非昔比。根據薪酬諮詢公司Johnson Associates 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受全球市場動蕩的影響,2015年華爾街銀行業的獎金可能出現4年來首次下降。Johnson Associates表示,銀行業獎金降幅最多將達到10%。

  “對跨國銀行這樣的大型金融機構來説,最大限度的開源是他們一直所追求的,而節流在大部分時候往往不被重視。然而,在如今這樣的經營狀態和市場環境下,節約成本已經成為了這些銀行的頭等大事。”上述銀行業分析人士指出,“應對監管機構更高的要求、高昂的法律訴訟費用等,以及收入的降低,逼迫著這些銀行做出轉變。而轉變所帶來的陣痛很可能將持續多年。”來源:國際金融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