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2015銀行業並不輕鬆:多米諾骨牌已推到

  • 發佈時間:2016-01-04 09:14:3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經濟增速下滑,銀行業資産品質壓力凸顯,“不良”也同“雙降”一起,成為2015年銀行業不得不提及的熱詞。此外,存貸比取消、撥備覆蓋率考量、金融混業監管等監管環境變化也對銀行業經營産生重大影響。

  不過,在利率市場化、資金脫媒、網際網路金融倒逼之下的銀行業卻借機開始了向智慧經營轉型,金融市場、投行、財富(資産)管理等輕資産業務備受矚目,小微金融、網際網路金融等發展戰略也被諸多銀行採納。展望2016年,銀行業轉型、規範、特色經營值得期待。

  銀行從業人員切身感受到了2015年的這份不容易。在這一年,銀行業經歷了一場歷史性的高管離職潮。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至少已有50位銀行高管離職,不少行長級的管理人員也紛紛在任期到後選擇離開。高管限薪令自然是一方面因素,但更多的是不堪重負,無法繼續為壞賬“背鍋”的原因。

  産能過剩及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快速增長,各家銀行的應對措施除了在之後的放貸工作上更加謹慎外,不可避免地,銀行壞賬轉為考核向員工施壓,銀行貸款考核也日趨嚴格。

  《國際金融報》記者從穆迪分析師武賦賦那裏了解到,“目前中資銀行運營環境的特點是經濟與信貸增長雙雙放緩,但企業財務杠桿率卻仍在上升”,武賦賦指出:“與此同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2014年底的1.25%升至2015年9月底的1.59%。此外,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與不良貸款之間的差距擴大。”

  面對新經濟形勢,“降準降息成為常態”已經成為了經濟學家和市場的普遍共識,要説2015年度銀行業最重要的大事件,十有八九會把票投給“雙降”。《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了數位經濟學和市場人士,試圖梳理出2015年銀行業到底發生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

  説來有趣,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今年這些銀行業的大事件,之間大多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像是多米諾骨牌,擺在一起更能看出背後的內容。

  數次降準降息、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提速、人民幣加入SDR邁向國際化、傳統銀行業擁抱網際網路的腳步日益提速。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説的就是開放、多元化的2015年銀行業。穆迪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化,2016年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整體而言將面臨資産品質和資本壓力。

  事件一:央行“雙降”

  年初以來,央行共計降息5次、降準4次,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2.75%降至1.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5.6%下調至4.35%,大型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由20%降至17%。多位市場人士判斷,央行的寬鬆舉動將會持續至2016年,明年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可能降至1.0%以下。

  重陽投資分析師王瑋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2016年央行降準降息的空間仍充裕,但緩解市場壓力的能力在下降。新生資金進入市場之後,倘若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就有可能助長股市泡沫,靠投機賺快錢的利好不會長久。“正如股市的場外配資,大量資金進入股票市場意在救市,卻無良好去處,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反而會助長股市泡沫,增加風險。只解決了貨幣的投放而未解決貨幣的去處問題。”因此,當務之急是重整産業經濟,改善實體經濟産業生態環境問題。而寬鬆的貨幣政策則可發揮輔助配合作用。

  王瑋認為,央行多次降準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中期借貸便利注入流動性,這使得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自2015年以來處於較低水準。但是,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持續降息將對銀行的盈利能力産生壓力,因為銀行存款的重新定價往往落後於貸款,並且迄今為止,許多銀行實際存款利率的降幅小于基準存款利率的變化幅度。

  穆迪的報告認為,央行降息降準對銀行資産品質的影響不一而同。貸款利率降低將減輕諸如政府相關投資平臺等高杠桿借款人的還款負擔。然而,降息難以抵消宏觀經濟下滑的影響。製造業、批發與零售等行業仍將面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壓力,而這些行業是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

  此外,在10月24日那次雙降的同時,央行還宣佈放開對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上下浮動的限制。有輿論即表示:“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已經走完了最後一步”。融360分析師劉銀平表示,存款利率上限放開並不代表銀行就可以隨意調整自己的存款利率了,如果背離市場規律,存款利率遠高於市場正常水準,將會受到央行管控或指導。目前利率市場化只是名義上完成了,但要做到實際利率市場化仍有一段路要走。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在早些時候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調整進程來看,可以預見未來5到10年,中國應當處於一個低利率水準通道。”

  事件二:存款保險制度

  近日,《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了上海多家銀行的相關人士。令人頗感意外的是,除了降準降息外,存款保險制度可以算是第2號“熱詞”。

  存款保險制度是一種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條件的各類存款性金融機構集中起來建立一個保險機構,各存款機構作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繳納保險費,建立存款保險準備金,當成員機構發生經營危機或面臨破産倒閉時,存款保險機構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從而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銀行信用,穩定金融秩序的一種制度。

  2015年3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金融改革重要的一步棋,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緊鑼密鼓的準備,2014年底已經把存款保險條例公開徵求了意見。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出臺,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50萬元。央行測算,這一標準可以覆蓋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交通銀行相關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存款保險制度是對先前出臺的《銀行破産法》的補充,“《銀行破産法》的推行意味著銀行將擁有企業性,經營不好也可以破産,國內的商業銀行破産,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上述工作人員表示,一旦銀行宣佈破産,存款保險制度就能為存款人充當起保護者的作用。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分析,這一限額相當於中國每人平均GDP的12倍,能夠覆蓋絕大多數儲戶的存款,而且超過50萬元的存款也不是完全無法得到保障。該條例的出臺,可以説強化了對存款人權益的保護,對於及時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具有積極意義。

  上述交行人士還告訴記者,存款保險制度實施後,“不少阿姨媽媽會有意控制在銀行的儲蓄金額。不過對於銀行來説,這意味著你可以去拉別家(銀行)的存款,人家也可以以同樣的理由來分你的,不是壞事。”

  而且,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有利於淡化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優勢,使不同規模的銀行獲得同等的公眾信任,有利於促進公平競爭,增強民營銀行的競爭力,從而促進民營銀行的發展。在沒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時,絕大部分存款人出於安全考慮,會選擇把錢存放在國有大銀行,致使中小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處於明顯的劣勢,嚴重影響中小銀行的資金來源。

  可以預見,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後,資金存放在哪家銀行都能獲得相應的保障,公眾就會根據自身的需要和便利性來選擇存款銀行,中小銀行也可根據自身的資金實力和服務水準選擇相應的客戶群體。這可以有效降低中國銀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有利於各類銀行金融服務供給和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的匹配。大型銀行可專注于為大型企業、跨國公司等提供金融服務,而中小銀行在資金來源有保障的情況下可更好地為創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和“三農”提供服務。

  事件三:存貸比放開

  近幾年的國內商業銀行正面臨著多種困境,除利潤增速大幅下滑、不良貸款持續攀升之外,商業銀行還面臨存款增速放緩、資金成本增加的困境,在此背景下,業界對於取消存貸比考核的呼聲越來越高。

  確實,在存款增速明顯下滑的同時,如果繼續保持存貸比監管紅線,信貸增加的幅度將遠不能滿足經濟復蘇的需要。如果説降息降準甚至非常規貨幣工具是在提供流動性和降低資金價格,取消存貸比監管是要實質增加信貸投放。

  終於,自2015年10月1日起,中國銀行業監管制度迎來重大調整,取消了自1995年設定的存貸比75%上限的監管紅線。業內認為,此舉對銀行業發展影響深遠,有利於銀行降低存款成本,緩解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面臨的負債成本上升壓力。

  存款利率放開後,銀行為競爭存款,會抬高銀行吸儲成本,一些小型銀行如果經營不善,可能面臨破産倒閉的風險,這時就需要存款保險制度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短期來看,可能會給銀行的利潤和流動性帶來一定壓力,長期來看有利於降低隱性存保制度的道德風險成本、更加清晰區分好壞銀行、提高金融系統穩定性。

  存款保險制度實際上是將過去政府對銀行存款的隱性擔保顯性化了。

  隨著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商業銀行負債端來源日趨多元化,不僅僅限于存款。存貸比監管覆蓋面不夠、風險敏感性不高的弊端日顯。業內人士稱,用存款和貸款比例來管理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能反映商業銀行真實的流動性狀況。尤其是大中型銀行,資産負債業務已經非常複雜,存貸比的劣勢更加明顯,確實有必要作出調整。

  在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許文兵看來,“存貸比調整為參考指標符合中國銀行業的實際狀況,有助於商業銀行增加放貸,降低負債成本,提升支援實體經濟的能力。”

  事件四:民營銀行開業

  2015年是民營銀行的元年,隨著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陸續推出,民營銀行的落地水到渠成。

  2014年3月11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時表示,首批5家民營銀行已經開始試點,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在內的10家民營企業參與試點工作,將分別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廣東開展試點。

  雖然第一批公佈試點的民營銀行只有5家,但發起和籌建民營銀行的熱情不減,已經通過國家工商總局預核準的民營銀行超過90家。

  首批五家民營銀行中,天津金城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已于2016年上半年陸續正式營業;深圳微眾銀行于2015年1月進入試營業階段;浙江網商銀行于2015年5月末獲浙江銀監局開業批復,並於6月25日迎來開業慶典。

  國家開放民營銀行的目的主要在於完善現有的金融體系,彌補小微企業融資市場的欠缺,行程機構合理的金融體系,從而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會,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針對性、更便利的金融服務。

  民營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佔有目標市場並形成競爭優勢,如何體現差異化競爭,商業模式的選擇至關重要,這是試圖進軍民營銀行的民營企業首要思考的戰略問題。雖然各家試點銀行在發展戰略與市場定位方面各有特色,但目標均是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高效、高質和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目前,首批5家試點民營銀行無一例外地選擇各具特色的市場定位和産品服務。5家民營銀行已經各具特色,其中,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定義為“純網際網路”銀行,服務小微用戶、不設物理網點、不做現金業務;上海華瑞銀行立足自貿區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溫州民商銀行則針對當地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推出了多種信貸産品;天津金城銀行則定位於“公存公貸”,力圖打造網際網路化公司銀行,並服務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客戶。

  “民營銀行如何運作得更好?在各種銀行都存在的情況下,民營銀行就是中小銀行,應當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指出,民營銀行現在無法與大銀行競爭。無論從資本金還是客戶來看,都是如此,民營中小銀行有自己的服務對象,有自己的市場定位,要根據自己的服務對象進行創新,避免惡性競爭,差異化創新是非常重要的。

  差異化經營是民營銀行的生命線,在銀行業這個已經充分競爭的市場上,民營銀行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特色化經營之路至關重要。正如浙江網商銀行行長俞勝法所説:“我們永遠不會去碰那20%的高價值客戶群”,這顯然有別於傳統銀行偏好高凈值客戶群的策略。

  不能否認,民營銀行擴容勢在必行,對於銀行業來説,民營銀行的加入,使得整個行業的活力和創新力都大大加強。可是,民營銀行並非唐僧肉,其風險也不可忽視。

  事件五:“營改增”未能收官

  2015年是全面實施“營改增”改革的收官之年。這意味著,“營改增”難點之一的銀行業“營改增”已經進入倒計時。

  可惜的是,隨著年關臨近,銀行業全面“營改增”的大錘卻始終沒有落下。作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銀行業“營改增”不僅直接影響銀行的稅負水準、經營業績、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也給銀行如何有效應對帶來了挑戰。

  四大行業的“營改增”試點工作為何遲遲難落地?據國稅總局統計,四大行業涉及的營業稅稅額約1.6萬億元,佔營業稅稅收總額的67%,這也意味著“營改增”的推進工作才剛剛迎來最難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在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看來,四大行業想在短期內完成“營改增”任務都面臨著不小的阻礙。“比如房地産行業,由於經營過程過於複雜,如果不改變現有的徵稅辦法,將很難推進房地産的“營改增”工作。再比如金融行業,由於業態太多,業務複雜,單單是處理各種各樣的票據就將是一項巨量工程。”劉桓説。

  在整個金融業中,銀行業因其體量上的絕對優勢,以及與實體行業更為緊密聯繫,成為金融業“營改增”的重中之重。營改增落地實施工作的複雜性和難度往往超出企業的預期,尤其是對於規模龐大、組織結構複雜、業務類型複雜和交易量巨大的大型銀行而言,難度前所未有。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專業分工的不斷細化,營業稅對於專業化協作發展的阻礙逐漸顯現,因為營業稅以納稅人全部營業額為課稅對象,隨著流轉環節的增多,營業稅稅負也不斷增加。

  目前,中國銀行業繳納的是營業稅,稅率為5%。稅基包括貸款業務利息收入全額;融資租賃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減去承租方實際成本後的餘額;買賣金融産品的價差收入;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取的手續費與佣金等部分。另外,並附加徵收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稅率分別為營業稅的7%、3%和2%。據測算,銀行一般金融業務營業稅及附加的名義稅率約為5.6%,而國際上是3%。

  “營改增”後,銀行應適當調整定價策略。“營改增”對不同客戶的影響各不相同,同一業務收費對不同納稅人將産生不同的成本。銀行定價時,要考慮客戶的納稅人屬性,增強定價的靈活性。本該在2015年完成“營改增”任務的房地産業、金融業等四大行業只得等待能在2016年迎來轉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