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銀行赴港上市遇“寒流” 掛牌首日盤中破發
- 發佈時間:2015-12-09 02:33:45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2015年內地城商股赴港上市終於敲定一子。12月3日,青島銀行于港交所上市,募資超42億港元。
在公開報道中,青島銀行謀求上市之路的征程長達8年之久。
上市首日,青島銀行盤中跌破4.75港元的發行價,所發行的新股也未能實現足額認購。
但分析人士認為,出於風險和業務發展需要,上市以求更多的資本支撐是城商行發展的不二選擇,為此,即使遭遇港股“寒流”,也值得血拼。
掛牌首日盤中破發
根據港交所消息,青島銀行于12月3日在港交所上市,全球共發售9.9億股,每股發行價為4.75港元,為指導價格區間4.75-5.21港元下限,公司募資總額為42.75億港元。
然而,上市當日,青島銀行股價盤中跌破4.75港元,發行前4天一直處於低位盤旋,12月8日收于4.74港元。
與破發相呼應的是,新股認購不足。
青島銀行所發行股份的認購熱情並不高。根據招股書,假設發售價為4.75港元,則基石投資者將認購或購買的發售股份總數為6.78億股,相當於約68.54%的發售股份。值得注意的是,基石投資者中包括網際網路借貸平臺Lending Club的聯合創始人蘇海德,他所持合資公司將認購本次發行股份的20.2%。
對於港股遇冷的原因,新京報記者昨日致電青島銀行董秘,但截至發稿時,未獲得對方回應。
“一度跌破發行價、認購不足,這些都表明青島銀行等城商行在港股受資本追捧程度不高,這也在情理之中。”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對新京報分析稱。
不過,郭田勇表示,對於已經上市的青島銀行來説,略低於發行價並不是發展中的大礙,相比于股價,IPO募集到資金,為銀行發展起到支撐作用更為實在。並且,青島銀行的後續融資也並不一定在香港做,國內市場好,也不排除再回到A股上市的可能。
“港股門檻一直都比較低,實行註冊制,因此一直不是內地銀行股上市的首選之地,內地銀行通常不願赴港上市”,銀行分析師王劍表示,另外,港股存在上市銀行良莠不齊的狀況,好壞呈現兩極化。
為上市謀劃多年
青島銀行早在2008年由青島市商業銀行正式更名後,就已經為上市做準備,卻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在公開報道中,青島銀行謀求上市之路的征程長達8年之久。
此後外界常將青島銀行的舉動與上市相關聯。2011年1月,大股東青島海爾又對青島銀行進行了增資擴股,增資20億元,提高了該行的資本充足率,此舉也一度被市場認為是為上市作鋪墊。
提速發生在2012年9月,青島銀行在9月7日發佈公告稱,“現已接受中信證券的輔導”,意味著青島銀行邁出了上市漫漫征途的實質性一步。
但監管層對城商行的IPO節奏卻一直有所控制。開源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楊海曾對媒體分析稱,監管層鼓勵城商行的發展,主要是作為大型金融機構的補充,而不是希望它們迅速擴張,因而雖然重新允許上市,但是監管層會選擇性地壓一壓,進度不會太快。
上市之路對城商行來説從不輕鬆。本月在港上市的錦州銀行公開發售僅獲得4%認購,創新低。在內地銀行壞賬問題惡化,加上涉及漢能的債務問題的雙重打擊下,上市“寒流”愈加嚴重。
本次青島銀行宣佈登陸港股,被業內解讀為拉開城商行赴港上市的序幕。
意在提升資本充足率
儘管上市路途艱難,但提高資本充足率依然為城商行求上市提供了原動力。
銀行分析師王劍認為,有多家排隊IPO的城商行資本充足率都比較高,不過面臨不斷上升的銀行業風險,讓資本充足率再上一層樓也成為城商行進一步擴展業務的需要。
而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青島銀行的總資産近1800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達36.25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長8.6%,資本充足率為13.15%。
而該行董事長郭少泉表示,上市後集團資本充足率將達到15%,並指出節約資本是主要途徑。昨日,青島銀行未就上市動因回復新京報記者的採訪。
資本充足率是指資本總額與加權風險資産總額的比例,反映商業銀行在存款人和債權人的資産遭到損失之前,該銀行能以自有資本承擔損失的程度。合理的資本充足率一方面抑制風險資産的過度膨脹,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同時也保證銀行等金融機構正常運營和發展。
事實上,提高資本充足率是青島銀行近年的發展策略。根據本次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該行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78%、10.1%,分別較去年末上升2.03個和0.38個百分點,不過2013年、2014年全年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88%和10.75%,僅略高於監管要求的10.5%底線。
“隨著銀行風險加劇,以及未來業務發展,都對資本支撐提出了更高要求”,郭田勇表示,央行對銀行資本的監管不會出現放鬆的可能,銀行業務要繼續發展,對資本金的支撐作用會有高要求,這也是城商行紛紛謀求上市的動力源泉。
城商行紛紛赴港上市
中國銀行的上市潮大致可分為三部曲,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引領前兩波上市潮,而城商行等地方性銀行則主導了第三波銀行上市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波上市潮的目的地有所變化,A股IPO進展緩慢之後,越來越多城商行將目標鎖定在了港股。
就在青島銀行提交H股申請一個多月後,9月30日,鄭州銀行向港交所提交上市預披露文件,成為第7家向港交所提出IPO申請的境內城商行。
不過,登陸港股之後,城商行依然面臨諸多成長煩惱。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重慶銀行、盛京銀行、青島銀行、錦州銀行等城商行赴港上市。但在港市場認可度不高。
新京報記者盤點多家在港上市內地城商行發現,截至12月7日,重慶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等多家都已跌破發行價。
同時,內地銀行業還面臨凈利下降、業務創新的挑戰。
青島銀行在招股書中提到的經營難題是城商行成長煩惱的縮影。利率市場化加大銀行業競爭,商業銀行希望以更具吸引力的利率發放貸款、吸收存款,這就可能收窄商業銀行凈利息的收益率。
政策方面,《存款保險條例》在今年5月1日生效,規定銀行破産時存款人最高可獲得最高50萬元的補償,銀行需根據條例支付保費,這增加了銀行的營業成本,對財務狀況、經營業績産生不利影響。
除了H股之外,監管部門也在試圖為城商行發展另辟蹊徑。
銀監會副主席曹宇曾表示,將支援銀行通過引進合格股東進行增資擴股,還支援符合條件的銀行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包括在新三板上市。目前,齊魯銀行已經率先登陸新三板,還有多家銀行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新三板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