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貔貅時代終結 資産流轉加快銀行瘦身

  • 發佈時間:2015-12-03 08:28:2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金融“貔貅時代”即將終結。統計數據顯示,當前中國金融資産規模已達100萬億元,而通過資産證券化手段來實現資産流轉,成為銀行實現輕資産“瘦身”轉型的重要抓手。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民生銀行投行部總經理張立洲表示,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資産模式難以為繼,資産輕型化、流量化將是未來主流商業模式,對金融機構而言,資産證券化是繼大資管之後下一個業務浪潮。

  第三大金融市場崛起

  “金融資産是中國最大的存量資産,如果能有效盤活,實現資産流轉,將釋放巨大的金融效率。”張立洲對證券時報記者説,“資産證券化將是繼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後,中國的第三大金融市場。”

  資産證券化近幾年正駛入“快車道”,目前形成了以銀行間市場為主體,交易所市場快速發展的格局。從發行主體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仍是當前資産證券化的主力軍,但今年以來不少企業也加入證券化的隊伍。張立洲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先行迎來資産證券化的機遇期,有著既被動又主動的背景。

  張立洲解釋,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資産證券化,主要原因是由於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所帶來的利差收窄、息差下降,使得金融機構對資産負債表不堪重負,不得不將手中長期持有的鉅額資産流轉起來。另一方面,資産證券化本身也是商業銀行改變自身業務結構、利潤結構實現銀行轉型的有利選擇。

  謀求輕資産轉型的不只是銀行,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正向資産流量化的管理模式轉變。“資産有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但過去中國企業不太關注流動性,而現在不少企業已意識到,擁有大量的資産是巨大的包袱,不少人都在琢磨如何將手中的資産流轉起來。”張立洲説。

  對於在證券化時代應如何運作,張立洲認為,要用投行思維踐行證券化,即未來的服務模式將是多個金融機構為一個企業共同服務證券化業務。

  釋放有效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11月中旬,今年資産證券化發行總量已達3239億元;存量規模3367億元,是去年市場規模的1.15倍。發起機構也從傳統的國有大行和股份行延伸至城商行、農商行。

  中誠信國際結構融資部總經理李燕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今年城商行、農商行發行信貸資産證券化(CLO)的勢頭格外強勁,新增規模和單數均超市場總量的三分之一。

  在發行勢頭迅猛的背景下,仍有問題需要解決。中債資信評估公司常務副總裁任東旭稱,當前資産證券化市場存在的首要問題是投資群體結構單一,缺乏成熟的高收益投資群體。

  “截至今年10月末,CLO的投資機構共有385家,其中152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銀行持有CLO的規模佔比達62.3%。銀行機構間互持CLO比例過高,不利於風險從銀行體系中分散。”任東旭稱。

  張立洲也認為,目前資産證券化市場的供給不少,但由於投資端沒有真正打開,導致有效需求沒有完全釋放。未來資産證券化若要實現真正的大發展,首先就要開放投資者範圍,將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打通,並實現公開市場和私募市場的有效融合。

  除了投資主體單一、市場割裂外,任東旭認為,我國的證券化市場還缺乏有效的定價體系。由於我國的債券市場起步較晚,相關數據相對缺失,且沒有建立權威的第三方估值體系,從而導致投資者難以對産品的價值進行準確評估,增加了投資的難度。

  此外,證券化産品的資訊透明度不足、基礎資産結構仍顯單一等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