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市民銀行卡被異地盜刷35萬 銀行賠償本息及利息

  • 發佈時間:2015-12-01 09:08: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彭洪升  責任編輯:胡愛善

  新文化訊長春市民杜女士經營建材生意多年,為方便財務往來,她在某銀行辦理了一張借記卡。去年3月4日下午5點多,她突然收到四條短信,提示該卡以異地消費的形式分四次共轉出人民幣35.06萬元。

  感覺卡被別人盜刷了,於是她馬上打電話報警。當日17時22分,她趕到離家最近的派出所報案,與此同時電話挂失。此時,銀行的營業網點已下班,她只能在次日銀行上班的第一時間到分理處辦理挂失手續。然而這些努力並未使存款失而復得,銀行回復,上述借記卡消費地址都在北京市大興區,杜女士與銀行多次協商未果決定起訴,一審法院判決杜女士敗訴。

  銀行辯稱不存在違約問題

  今年1月,杜女士又向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她認為錢存入銀行,銀行有義務保證客戶的存款安全,請求判令該銀行賠償其存款損失35.06萬元及利息。

  銀行辯稱,借記卡的真實性與密碼的唯一確定性是交易成功兩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密碼只有杜女士知悉,不能排除係杜女士允許他人使用該儲蓄卡消費,應認定交易為杜女士本人的合法行為,銀行不存在違約的問題,且杜女士起訴時距事發已超過180天,導致銀行無法從相關單位調取原始單據及錄影。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四筆交易是否為真卡交易以及密碼洩露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交易發生地為北京,與當時杜女士所在地相隔甚遠,且在交易發生後7分鐘時杜女士本人即在長春報警,報警回執上完整地記錄了銀行卡號。第二天,杜女士在銀行上班的第一時間持銀行卡挂失。

  二審法院認定銀行敗訴

  綜上,法官認為杜女士的證據足以對真卡交易形成重大質疑。而銀行主張因杜女士起訴超過《銀行卡跨行業務差錯處理暫行辦法》規定的處理差錯交易期限為180天,故不能舉證證明交易是何人所為。

  據查,此係中國銀聯對其成員機構的內部規定,不能作為訴訟階段無法提供相應證據的依據。且杜女士事發次日一早就到銀行説明瞭情況,銀行應通過銀聯向商家調取並保存相關證據,而銀行就此未能提供任何證據。法院認定杜女士持有真卡,在北京發生的四筆交易係偽卡交易。

  在發生偽卡交易的情形下,應認定銀行向真實債權人以外的他人清償債權,不能發生使真實債權人的相應債權歸於消滅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説此時杜女士仍有權要求銀行清償債務。銀行卡密碼及卡內資訊被犯罪嫌疑人竊取,可能是由於持卡人未盡到妥善保管義務造成,也可能是因為發卡行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所致。如銀行能證明杜女士對密碼洩露有過錯,則相應免除銀行的賠償責任,但該銀行並未舉證證明杜女士存在過錯。

  長春中院二審判決:該銀行支付上訴人杜女士35.06萬元及相應存款利息。該判決為終審判決,判決即日生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