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升級“一帶一路”境外金融戰略 政策傾斜明顯
- 發佈時間:2015-11-27 06:5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推進和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國內銀行支援“一帶一路”的境外金融戰略也在逐步升級。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多地調研了解到,為了抓住此輪中國企業佈局海外的機會,不少銀行已在基礎設施、能源資源、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儲備了上百個重點項目。與此同時,在銀監部門監管引導下,多家銀行不僅從總行層面制定了相應的信貸傾斜政策,為重點項目開通綠色通道,還從總行到分行層面都設立了專門工作組推動相關貸款和融資業務。
此前,建行曾披露已在沿線國家累計儲備了268個重大投資項目,投資金額共計4600多億美元;而中信銀行也表示已儲備“一帶一路”重點項目超過200個,擬融資金額超過4000億元。這些儲備項目大部分是沿線基礎設施投資、特色優勢産業、進出口及“走出去”項目。
多家銀行也制定了相關傾斜政策。據工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長趙聯盟介紹,工行總行設立了支援“一帶一路”業務專項融資部,河南省分行則組建了大項目服務團隊。與此同時,工行總行在行業限額管理方案中規定,對“走出去”和“一帶一路”項目可以臨時“鼓肚子”,兩頭在外的項目可不納入限額管理。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銀行對接“一帶一路”境外項目過程中,政策性銀行由於其特殊的政策定位,傾向於為境外大項目輸送低成本融資。買方信貸通常是出口國銀行直接向外國的進口廠商或進口方銀行提供的貸款,在出口貿易中被廣泛應用。據進出口銀行湖南省分行行長王一兵介紹,在支援企業海外業務方面,進出口銀行總行提供了政策性買方信貸業務。
“買方信貸業務可分政策性買方信貸和一般商業性的買方信貸,政策性買方信貸通常更加優惠,涉及到政府意見、政府間的融資框架,進出口銀行提供貸款,如果是一般商業買方信貸,會有一定要求,如通常買方商務合同金額不能太低。”王一兵説。
與此同時,政策性金融機構也利用自身參與設立的各類基金,如進出口銀行利用其參與設立的東盟基金、絲路基金、中歐基金等,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提供融資支援。
相比政策性銀行,在海外有分支機構的大型商業銀行則傾向於發揮資金結算、內外機構聯動的優勢,充分整合境內外資源,為“走出去”提供“一籃子”融資安排。工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長尹尤憲表示,針對對外工程承包和大型成套設備出口企業,工行提供各類對外非融資性擔保、工程項下應收賬款融資、出口買方信貸、境外項目融資、內保外貸等金融産品;針對對外投資企業,提供跨境並購融資、國際銀團等金融産品。
據悉,中國銀行通過“人民幣額度切分”業務為企業“走出去”降低融資成本。在具體操作上,“利用中行海外平臺,通過將客戶在境內中行有效的人民幣授信額度總量切分給海外機構,由海外機構給該客戶或者該客戶的關聯公司提供授信支援,從而發揮銀行仲介作用,打通海內外,使境內優質客戶也可以使用境外低成本資金。”中行湖南分行行長郭德秋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銀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往經驗略顯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在開拓相關業務的同時防範風險也是各家銀行不容忽視的問題。據了解,不少銀行在銀行內部對“一帶一路”國家都有一整套的風險評估,依據不同的風險評級,在具體融資過程中會有不同的防控手段。“針對不同的情況,一般會在融資過程中做出結構性的安排和引入組合式的擔保手段。在某些國家,也會要求當地國家提供主權擔保。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國家當地的財政實力有限,主權擔保就可能採用其他方式來進行,比如,在一些産油國家,‘石油換貸款’就是比較常用的做法。”趙聯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業內分析人士坦言,由於海外項目還面臨政策、國別風險,通常資金回收週期長,因此,對於銀行來説需要成熟的風險判斷和資訊溝通能力,很多項目也還是由中信保(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介入提供信用保險,開發性和政策性銀行在融資過程中依然發揮著主導作用。
另外,匯率風險也成為“走出去”企業和銀行關注的重要風險之一,尤其在今年三季度,人民幣匯率經歷了一次劇烈變動,市場預期迅速變化之下,不少“走出去”企業的業務也受到重大影響。對此,商業銀行在境外融資幣種的結構設計上更為考慮外幣資産和負債的匹配度以及對匯率風險的規避。“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近一段時間我們保持負債結構均衡,也做了一些資金結構的調整,比如用美元收賬。實際上,企業‘走出去’的時候,銀行通常提供的是外幣貸款,考慮到未來匯率的變化,企業可能需要銀行提供更多鎖定風險的産品,涉及産品的期限或者産品類型應該更加豐富。”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黃建龍説。(記者 蔡穎 張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