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間攬儲大戰苗頭已現 存款利率上浮最高達67%

  • 發佈時間:2015-10-27 08:30: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千呼萬喚始出來。然而,和利率市場化一起到來的,還有銀行業可能迅速上升的負債成本。

  10月23日,央行宣佈取消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後,多數銀行迅速調整了存款利率水準,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行,短期定存利率全部比基準利率上浮了16%以上,股份制銀行也普遍上浮30%以上,而部分城商行更是上浮了40%以上,最高的則上浮67%之多。

  在息差不斷收窄的背景下,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大幅上升,也為銀行帶來了負債成本之憂。而業內人士認為,在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的情況下,銀行必須轉向以資産定負債的經營路徑,同時精耕細作,實現差異化,形成各自特色的資産負債結構。

  存款利率最多上浮67%

  23日,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正式取消後,不少銀行連夜調整存款利率水準。不過,部分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不但沒有上浮,反而還略有下調。

  銀行官網資訊顯示,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以及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均由0.35%下調至0.3%,下調幅度約14%。

  儘管如此,各家銀行還是對定期存款利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上調。從各家銀行公佈的最新利率情況來看,國有大行的上調幅度仍然最小,普遍在20%以內。目前,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及招行,步調基本一致,3個月、半年、1年期定存利率均為1.35%、1.55%、1.75%,上浮幅度為22%、20%、16.7%,兩年期存款利率則上浮約12%,3年期以上則未進行上浮。

  除了招行,股份制銀行上浮力度較大,普遍上調了30%左右。目前,民生、興業、浦發等7家股份制上市銀行3個月、半年、1年期定存利率大都在1.5%、1.75%、2%的水準,較基準利率上浮約36%、34%、33%。而3年期以上,最少也有10%以上的上浮。

  而興業、民生、光大等部分銀行,還對不同來源的存款給出了不同的利率水準。例如興業銀行,其保證金存款六檔利率分別為1.1%、1.3%、1.5%、2.1%、2.75%、2.75%,均按基準利率執行。

  招行同業金融總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出現上述情況,可能與各家銀行的策略有關,一方面,部分銀行可能不再單純依靠利率拉動存款;另一方面,不同銀行的負債構成也有所不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取消後,反而存在一定的利率調節空間。

  而與以往一樣,此次利率上調幅度最大的,仍然集中在城商行。其中,上浮幅度最大的是哈爾濱銀行,其3個月、半年、一年定期存款的最新利率分別為1.8%、2.1%、2.5%,上浮幅度高達63%、61%、67%。

  此外,長沙銀行、重慶銀行上浮幅度雖然略小,但也達到40%以上。

  “在整個銀行體系中,城商行是比較弱的一類,負債擴張能力一直較弱,用高利息吸收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無奈之舉。”一位城商行高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出現這種情況,可能也與這些銀行負債緊張有一定關係,需要保持較多存款流入,以維持其負債水準。

  銀行的難處

  隨著存款利率上浮上限取消,銀行間的攬儲大戰,似乎已經出現苗頭。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銀行目前的上浮比例均已經大幅提高。

  2015年8月,央行將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提高到基準利率的1.5倍時,除了部分城商行,幾乎沒有銀行頂格上浮。此次上浮上限取消後,多數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上浮比例較此前大幅提高。

  以民生銀行為例,此前其3個月、半年、1年期定存利率分別為1.75%、2%、2.25%,均比基準利率高出29%左右。此次調整後,該行這三類存款的上浮比例分別達到36%、34%、33%左右。而哈爾濱銀行、重慶銀行,上一次調整,其利率也並未頂格上浮。

  “出現存款大戰的可能性比較小,如果硬要人為拉動負債,可能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後果。”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説,對銀行來説,當前的策略必須以資産定負債,有多少資産,就匹配多少負債,而不是一味擴大負債規模。

  隨著不良貸款持續上升,銀行貸款也在下降。多名業內人士此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出現不良貸款後,“涉事”人員都會受到處罰,甚至被停職離崗,一些存量業務規模比較大的業務人員,甚至不願開展新的貸款業務。同時,銀行對項目的審批更加嚴格,今年以來,其申報的多個項目都被審批部門否決。總體來看,銀行貸款呈現顯著收縮的態勢。

  事實似乎也如此。數據顯示,今年三季末,平安銀行貸款餘額1.18萬億元,僅比二季末增加300億元。而農業銀行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貸款7756.92億元,而其上半年這一數據則為6061億元,三季度單季僅增加1695億元,僅為一、二季度平均數的一半多點。

  劉東亮認為,以前有存貸比限制,銀行必須多拉存款做大負債,但存貸比指標取消後,銀行不但不用衝存款規模,反而可以透支。此外,資産配置荒也困擾著銀行,除了貸款,僅僅依靠購買債券,難以覆蓋負債成本。存款增長太快,對銀行反而形成很大壓力。因此,銀行目前大規模拉存款的意願並不強。

  實際上,一些銀行可能已經在有計劃地控制存款增長節奏。如平安銀行,經歷了2014年、2015年上半年的快速增長後,無論是總資産,還是存款規模,增長在三季度均已明顯放緩。

  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底,平安銀行總資産達2.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8.87%,存款1.7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8.01%。但實際上,其存款增長,主要是在上半年實現,今年6月底,平安銀行總資産、存款餘額分別為2.57萬億元、1.66萬億元,比2014年底增加了約3800萬元、1300億元。這意味著,該行三季度總資産、存款餘額僅分別增長了300億元、600億元。

  農業銀行亦是如此。三季報顯示,該行今年上半年新增存款8728.95億元,增長7%,前三季度則增長1.02萬億元,三季度單季新增1570億元,只有前兩個季度平均數的39%左右。

  “存款多了用不出去又是麻煩。可是人家來存款,你又不能不要,你説麻煩不麻煩?”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説,銀行也有自身的“難處”,在當前的形勢下,銀行其實並不很願意將存款利率上浮太多。

  負債成本之憂

  利差、息差空間持續收窄,存款利率卻在一路上升,如何消化由此産生的負債成本?這成為各家銀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考驗。

  降低活期存款利率,就是應對手段之一。目前,活期存款在不少銀行存款構成中已取代定期存款,佔據了最為重要的位置。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底,農業銀行定期存款6.03萬億元,活期存款6.9萬億元,活期存款利率下調0.05個百分點,按動態計算,一年可節約成本約250億元。

  劉東亮認為,利率市場化以後,國內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將會發生重大變化,由此前的負債決定資産,轉向資産決定負債。此外,各家銀行還必須真正實現差異化經營,形成符合自身的資産負債結構,“有多少資産,就做多大負債,而且資産收益要能覆蓋成本”。

  事實上,已有銀行開始通過商業模式的改變,尋求低成本負債的路徑。一位股份制銀行中高層人士就向本報記者分析,未來交易性銀行將成為銀行業發展方向,讓交易過程更契合用戶需求,從而實現資金沉澱和運營成本的降低。

  在國內商業銀行中,交通銀行早在2013年就提出向交易型銀行轉型的目標。2015年2月,招商銀行合併原現金管理部與貿易金融部,成立總行一級部門——交易銀行部,涵蓋賬戶及收付款管理、流動性現金管理、供應鏈金融、信託及證券服務、現金增值、電子商務、專業化諮詢等領域。

  今年8月,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也表示,該行凈息差、凈利差的改善還得益於商業模式、發展方式轉變,其行業事業部形成結構性存款,在負債中的比例低於同業20%,而且還有大量通過平臺事業部産生的結算流水,而且都是活期。“創新效果顯現出來了,今後還會持續下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