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央行官員回應負利率區間:中國仍處於正利率時期

  • 發佈時間:2015-10-27 07:0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怎樣看待中國進入負利率區間?

  10月26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經濟每月談”上,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正面回應了這一看法,若考慮PPI經濟指標的話,中國依然保持很高的正利率。

  就在同一天,央行有關負責人就降息降準以及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答記者問時強調,我國“雙降”措施與國外央行採取的量化寬鬆政策(QE)有很大差別。國外實施QE的背景是名義政策利率已經觸及“零”下界,而中國尚未面臨“零利率”的約束,名義利率水準仍在“零”之上。

  而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同日也指出,綜合考量,商業銀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加權平均利率仍高於CPI漲幅,目前我國仍處於“正利率”時期。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元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貨幣政策的目標不僅應擴展到GDP平減指數、名義GDP增速,還應擴展到能引起系統性風險的資産價格,特別是那些具有高杠桿和信貸推動的資産價格等參數之上。

  降息背後PPI持續通縮

  央行認為,此次“雙降”是根據經濟物價以及流動性形勢變化所作的合理的、必要的政策調節。

  統計數據顯示,GDP平減指數比CPI更低,前三季度GDP平減指數為-0.3%。該指數是用來衡量通脹水準的指標,因為GDP平減指數的計算基礎比CPI、PPI等指標更廣泛,因此能更全面反映整體物價水準走向,這一指標不只參考消費端的CPI,還考慮産出端物價指數如PPI。

  經過最近一輪降息後,由於9月份CPI同比漲幅為1.6%,高於現在1.5%的存款基準利率,遂被市場解讀為中國已進入“負利率”時代。

  但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26日指出,數據表明,本次降息後,10月24日~10月26日,商業銀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加權平均利率為2.02%,高於9月份CPI同比漲幅0.42個百分點。綜合考慮各經濟主體的投資理財行為,當前存款替代産品收益率普遍高於銀行存款利率,更顯著高於同期CPI水準。總體判斷,目前我國仍處於“正利率”時期。

  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同日也表示,若考慮PPI經濟指標的話,中國依然保持很高的正利率。他分析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受國際貨幣定價標準變化而波動,當國際儲備貨幣供應量預期收縮時,大宗商品價格必然下跌,進而傳遞到中國國內,出現生産價值指數和更上游的原料、燃料、動力購進價值指數迅速下行。“這些背離會使我們觀察和採取相應的宏觀調控措施時也會有一定的考量,比如降息降準是不是有助於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財務成本的好轉,是不是會對未來的通脹預期構成相應的影響?”陸磊設問。他説,在“溢出效應”比較大的情況下,宏觀調控政策將變得更加複雜,“它是解方程組,而不是解第一方程,沒有那麼簡單。”

  GDP平減指數納入調控

  央行將GDP平減指數這個衡量國內産出總的通脹水準的指標作為降息參考依據,其背後深意是什麼?招商證券在週報中提到,這意味著現在維持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經壓倒了對通脹的容忍度(對應的是CPI),而這將有助於維持市場的寬鬆貨幣政策的樂觀預期。

  劉元春對此持贊同態度。他認為,傳統貨幣政策盯住的目標不足以應付經濟出現的斷崖式變化,特別是在CPI與其他宏觀參數之間的關係發生系統變異的時候。

  他認為,持續的需求不足必將導致中長期供給的損失,必然導致潛在增速的下滑;因此,如果短期過分消極,可能帶來中長期持續的低迷。

  結合現實狀況,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份報告還明確提出,目前中國出現的高債務和生産領域的通縮還沒有演化為資産負債表大衰退,也還沒有嚴重衝擊實體經濟,因此,寬鬆的貨幣政策依然存在發揮效率的空間和實施的通道。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9.9萬億,同比增長14.5%,9月末M2餘額135.98萬億元,同比增長13.1%,M1餘額36.44萬億元,同比增長11.4%,今年前三季度凈投放現金763億元。

  陸磊就此表示,總體情況比較令人滿意,並預測稱,“從2015年底到2016年,金融將不會成為‘卡脖子’的要素。”

  但針對調控,他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主要面臨結構性的問題,僅靠逆週期性的政府宏觀調控經濟政策並非充分有效,並不能完整地優化經濟結構。“宏觀調控工具需要有相應的創新,並需要實行逆週期的宏觀審慎管理,而不僅僅是順週期的微觀審慎監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