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上市銀行半年不良率:農行最高 招行上升最快(2)
- 發佈時間:2015-09-15 09:58:38 來源:東北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拐點預測為時過早
和此前“見底”論不同,多數銀行高管在業績發佈會上對下半年不良貸款持謹慎態度,認為隨著宏觀經濟的下行,銀行不良貸款或將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年報中90天內逾期貸款和關注類貸款的快速增長預示著持續的資産品質壓力。
招商證券研報稱,雖然不良貸款/超過90天的逾期貸款比例已經由去年的1.1%下降到今年第二季的1.0%,但是不良貸款新生成率由去年的平均0.8%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3%。信用成本由去年的0.79%進一步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0.93%,而撥備覆蓋率則由2014年的平均238.2%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210.7%。
從數據上來看,上半年,16家銀行90天內逾期貸款環比增長28.7%,關注類貸款環比增長23%。五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在這一增速上差異較大,股份制銀行達到了52%的環比增速,城商行此項增速則依舊為負。
具體來看,上半年末,90天內逾期貸款餘額環比增速排名前三的是南京(69%)、浦發(65%)、招行(60%),關注類貸款餘額環比增速排名第一的是,民生銀行86%,其次是華夏銀行和興業銀行,分別為80%、63%。
“由於大部分90天內逾期貸款和關注類貸款在未來都有向下遷徙為不良的可能,我們認為至少在今年下半年,資産品質不會出現向好的拐點。”國金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認為。
王衍行認為,目前銀行不良資産狀況符合預期,無需過度解讀。銀行業前期信貸規模快速增長所積累的潛在違約風險也在逐步暴露,部分小企業和産能過剩問題突出的企業成為銀行不良貸款增長的重災區,上述企業必須樹立誠信第一原則,把聲譽當成企業生命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如果經濟持續下滑,銀行的壞賬還會增加。現在預測拐點為時過早。”王衍行説。
東方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的分析更為謹慎。他認為,不良率的影響因素較多,比如GDP增速何時降至新常態、經濟結構調整的進度、貨幣政策寬鬆情況、新的經濟刺激手段等問題目前並不能確定,所以銀行資産品質的拐點幾乎不可能預測。
此外,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日前預測,短期內不良貸款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但仍處於可控範圍,且不排除在宏觀經濟運作逐漸平穩的前提下,季度不良貸款增長速度繼續回落的可能。
重慶銀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全國重組貸款數量在增加,一定程度上表示銀行間、銀行與借款人之間在抱團取暖,這種方式固然會緩解經濟下行,銀行不良爆發的速度,但是也延長了産能去化、結構調整的進程,未來資産品質還將面臨進一步下行的壓力。
重視風險控制與化解
存量不良並不恐怖,市場擔憂的是不良率的持續上升。從目前來看,下半年經營環境仍然複雜多變,審慎監管持續加強,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加速發展,銀行間競爭會更加激烈。
針對信貸資産品質的惡化壓力,各家銀行也是使出“渾身解數”。農業銀行方面強化總行作用,建立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除了完善客戶評級、準入、貸後管理、減值撥備和經濟資本計量等制度之外,對貸款品質管控上,總分行及前中後臺統籌協調,加大考核引導力度。此外,在擔保圈、“兩高一剩”等重點領域信用風險治理,總分行共同採取措施化解風險。
重慶銀行方面則表示,加強前置性風險提示,對行業準入和退出提前警示,針對大公司,進行有效識別關聯公司和集團客戶,嚴防集中度風險。
為了減少對傳統信貸貸款的依賴,招商銀行等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展積極支援並購金融、跨境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戰略性業務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根據不良貸款管控的新形勢,在堅持自主清收的基礎上,加大呆賬核銷力度,推進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化解存量不良資産風險。也要從整個銀行的全面資産、風險管理角度來籌劃不良資産風險的化解。
銀行需要統籌各個環節,包括管理的體制,全面風險管理的要求,貸後的管理,客戶管理的維護,押品的處置和管理,以及不良資産的清收、退出、核銷等,還要根據不良資産的重點地區、行業進行有系統、有差別的控制和風險防範。
對於已經出現問題的不良資産,王衍行建議,隨著資産證券化的發展推進,亦可開展不良貸款證券化方式,進一步拓寬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渠道,加快處置速度,提高銀行的資産品質。
據統計,信貸資産證券化重啟至2014年末,以成功招標為統計口徑,共發行77單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發行總額合計3170.16億元,實現了爆髮式增長。隨著法律法規的發佈與完善,信貸資産證券化的不斷成熟,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增長,再加上固定收益市場的發展,為不良貸款證券化提供了便利。
雖然銀行依舊面臨資産品質進一步下行的壓力,在日前多家銀行股跌破凈值後,券商分析認為,相對於1.22倍的歷史平均市凈率和7.02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目前的估值水準已經具有吸引力。
隨著貨幣政策寬鬆延續,債務置換、資産證券化加速銀行風險釋放出清,銀行混改、混業經營、分拆經營等系列金融改革提速帶動估值上升,多家券商對其維持謹慎樂觀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