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四大行上半年增境內物理網點34個 工行布點再減少

  • 發佈時間:2015-09-08 04:00:49  來源:新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隨著電子銀行的發展,銀行的離櫃業務率不斷走高,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電子銀行替代率甚至達到了95%以上。而今年展業的微眾銀行等新興銀行,更是沒有一個物理網點,所有業務通過電子渠道完成。

  這不禁讓人遐想,銀行物理網點未來將何去何從。

  近期A股16家上市銀行披露的半年報數據顯示,大部分銀行的物理網點沒有出現明顯減少的情況,不過也鮮有增加,只是基本維持了原有狀態,部分銀行將網點投入的重心放在了自助渠道的增加上。例如中國銀行的自助終端就從去年年底的2.66萬台增長到3.01萬台,增幅高達12.90%。

  四大行境內網點“兩增兩減”

  工行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末,共有機構總數17510個,其中境內機構17111個,境外機構299個。而去年年底,工行的機構總數是17460個,其中境內機構17122個,境外機構338個。也就是説,上半年,工行在境內的機構數量減少了11家,境外機構數量則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工行已經連續兩年在境內機構數量方面減少——2014年全年,工行減少了123家境內機構。

  中國銀行上半年也對網點進行了一定的精簡,中行對此解釋為“全面推動網點智慧化升級改造”。圍繞網點智慧化建設,完善網點功能分區,升級廳堂服務系統,該行加大了智慧設備投放。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銀行內地機構總數為10691個,比去年年末的10693個,減少了2個網點。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中國銀行雖然在物理網點有所減少,但是其自助終端方面仍保持了高速增長,其自助終端機2014年全年增加了3341台,今年僅上半年自助終端的增長就超過了去年全年,為3444台,這也使得中國銀行的自助終端數量突破了3萬台。

  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在上半年的物理網點數量上有所增加,其中建設銀行增加較為明顯。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末,建設銀行機構總數為14906個,其中境內機構14877個,境外機構29個。而在去年年末,建設銀行機構總數為14880個,其中境內機構14856個。也就是説,建設銀行今年上半年增加了21個境內物理網點。

  截至2015年6月末,農業銀行境內分支機構共計23638個,包括總行本部、總行營業部、3個總行專營機構、37個一級(直屬)分行、355個二級分行(含省區分行營業部)、3516個一級支行、19670個基層營業機構以及55個其他機構。其中,增加了2個二級分行,1個一級支行,還增加了23個基層營業機構。從具體區域來看,農業銀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和西部地區均增加了6個機構,中部地區增加了4個機構,東北地區增加了2個機構,長江三角洲則增加了5個構。

  綜合以上數據來看,建行農行“兩增”和工行中行“兩減”的情況下,四大行上半年僅新增境內物理網點34個。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物理網點的重要性似乎正在減弱,從銀行的角度而言,輕資本渠道的轉型迫在眉睫。德勤此前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網點渠道變革的五大趨勢》指出,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導致銀行業整體利潤水準在短時間內出現大幅下滑,行業競爭加劇。網點作為銀行最為“昂貴”的渠道資源,能否實現有效回報將決定銀行的整體績效水準。另一方面,網點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漲、 硬體維護成本和設備更新投資需求也在競爭的壓力下大幅度“被動”上升,進一步加大了網點的盈利壓力,提升網點渠道整體投資回報率以及網點的經營效率將成為銀行關注的核心問題。

  恒豐銀行研究院常務院長胡海峰表示,智慧設備不僅可加強客戶體驗,更為重要的是提升業務辦理和服務效率。例如,預處理設備在理想情況下可節省櫃員17%左右的無效工作時間。

  網際網路時代銀行謀渠道革新

  近年來,電子銀行、手機銀行對於老百姓來説已經是司空見慣。其中,手機銀行業務更是發展迅猛。比如,中國銀行中報表示,上半年電子渠道交易金額75.78萬億元,同比增長14.82%,電子渠道在全渠道業務中的佔比為86.39%。其中,手機銀行交易金額2.44萬億元,同比增長215.95%,逐步成為客戶服務主要渠道之一。

  工商銀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行電子銀行業務筆數佔全行業務筆數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到88%。手機銀行客戶突破了1.6億戶,交易額同比增長110%,短信銀行、微信銀行的業務處理已經達到了60萬筆。

  光大銀行中期報告顯示,其手機銀行客戶1636萬戶,比上年年末增長30%,對私網銀客戶1850 萬戶,比上年年末增長20%,電子支付客戶864萬戶,比上年年末增長10%,移動端已經成為重要的業務渠道。

  根據艾瑞諮詢數據,中國手機銀行用戶規模呈現爆髮式增長,越來越多的銀行用戶開始使用手機銀行進行轉賬匯款、支付繳費等。2014年中國手機銀行用戶每人平均月均訪問次數為17.5次,遠遠高於網上銀行的7.7次。艾瑞認為,高頻次的用戶使用和成熟的支付服務能力,為中國銀行業通過手機銀行開展金融産品銷售及移動電商增值服務等移動電商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産品創新方面,由於微眾銀行等新興銀行都存在物理網點較少甚至沒有的情況,通過人臉識別等手段進行身份驗證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8月15日,微眾銀行首款獨立客戶端形態産品微眾銀行APP正式上,其中,人臉識別功能出現在微眾銀行APP的“綁定新銀行卡”環節。

  在操作上,客戶開戶後添加一張銀行卡後,要再次添加銀行卡,微眾銀行會提醒用戶“為了賬戶安全,需要先通過人臉驗證”。驗證時在光線較明亮的地方,把“臉”在手機鏡頭前放進頁面的頭像框對準,同時跟讀八位數字。騰訊優圖研發中心總監黃飛躍此前表示,騰訊的人臉識別技術準確率達到99.65%,自拍身份證對比可以達到萬分之一以下錯誤率。

  對於人臉識別技術,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單一的驗證方式總有局限性,未來可以通過一些介質的認證、密碼認證,也可以考慮推出不同場景下身份的識別,將客戶的行為習慣作為風險的判斷,如果人臉識別成熟也可以作為輔助的認證方式。目前銀行比較理想的認證方式是在不增加客戶麻煩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採用多種交叉的認證方式。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政策研究局局長張涌認為,金融的本質沒有因為網際網路而發生改變,網際網路在在加速金融體系的變革,但銀行的物理網點運作不好可能會成為負資産,有些中小微銀行會關閉一些網點,這些新的銀行、網上銀行、微眾銀行可以用人臉識別的技術實現網上的開戶,一些金融機構可能會成為銀行業一個非常重要的線下現金入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