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理財收益率瘦身 隱性手續費仍驚人

  • 發佈時間:2015-08-25 06:10:49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投資管理費高達兌付收益40%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西部地區某城商行日前兌付的一款理財産品隱性收取的投資管理費為明示收取的託管費的143倍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在連續的降息和降準面前,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自然難以保持在高位。事實上,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持續走低。

  儘管如此,理財産品背後的隱性投資管理費卻並未相應“瘦身”——某城商行一款8月4日剛剛到期的理財産品的兌付公告顯示,銀行收費與客戶實際收益的比值約為1:2.5,也就是説,銀行收取的投資管理費佔到了給客戶兌付收益的約40%,而在産品的投資總收益中,銀行無需佔用資金、更無需承擔風險,卻抽走了近三分之一的收益。

  流動性寬鬆

  理財收益率持續走低

  對於投資者來説,在年中、節日等重要時點購買理財産品收益率高的“小竅門”漸漸失效,事實上,今年以來,理財産品收益率呈現出持續下跌的態勢。

  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上周銀行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僅為4.75%,其中,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及以上的理財産品共25款,市場佔比為2.91%,環比減少0.73個百分點。此外,7月份,發行固定收益類人民幣理財産品的銀行中,城市商業銀行發行231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5%,環比下降0.08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1542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6%,環比下降0.25個百分點;國有銀行發行1090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2%,環比下降0.14個百分點;農村金融機構發行59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5%,環比下降0.08個百分點;外資銀行發行2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4%,環比上升0.10個百分點。

  “理財産品的收益率與資金的寬鬆程度高度相關。就央行的態度而言,今年上半年的多次降息和降準,為市場補充了數千億元乃至更高量級的資金,讓銀行體系中的資金充裕起來;就銀行的態度而言,今年銀行存貸比的計算方式較往年有所變化,銀行存貸比壓力有所減輕,同時,銀行對於風險較高的貸款採取收縮態勢,銀行對於高價格攬儲的需求自然也相應有所減少”,一位股份制銀行有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部分産品隱性手續費

  利潤率畸高

  “現在銀行不缺錢,理財産品收益率下降並不令人意外,但是在這種背景下,部分銀行還截留高額投資管理費就令人不解了”,投資者李女士向《證券日報》記者吐槽。

  對於投資管理費,目前商業銀行的約定比較類似——“投資管理費的收取與理財資金的投資結果掛鉤,如果實際投資收益扣除其他各項費用後高於客戶可獲得的預期最高收益,則超出部分作為投資管理費,如果未能超過客戶可獲得的預期最高收益,則不收取投資管理費”。

  這種看起來不一定能産生的管理費,一度並未引起投資者注意。某銀行理財經理曾在《證券日報》記者暗訪時表示,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實際收益高於預期收益率的情況。也正是受類似觀點誤導,投資者此前對於銀行的“霸王條款”多數情況下並未表示太多反感。

  “其實大量的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都高於預期,但銀行一般不會提示客戶”,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這部分管理費多數情況下是隱身存在的,相對而言,銷售費和託管費都是明示存在的,但銷售費和託管費的費率大多較低,甚至幾乎被忽略不計”。

  李女士所吐槽的産品是西部地區某城商行發行的一款理財産品,該産品已經于8月上旬到期。兌付公告顯示,産品實際發行額度為4998萬元,存續期為33天,共獲得投資收益36.86萬元。其中,兌付給客戶的收益26.43萬元,客戶表面上獲得的年化收益率為5.7%,銀行收取託管費和投資管理費分別為723元和10.36萬元,銀行收益與客戶實際收益與的比值約為1:2.5,也就是説,銀行收取的投資管理費佔到了給客戶兌付收益的約40%。

  上述個案的比值或許略顯極端,但《證券日報》記者梳理髮現,該行大量理財産品的投資管理費與客戶兌付收益的比值達到1:4。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提到的李女士購買的兌付收益率為5.7%的理財産品的投資標的雖然在説明書中設定得比較繁複,對於不同風險類別的資産設定了不同的投資上下限區間,但該産品實際只投資了一項標的資産——泰州市某建設有限公司發行的公司債

  “即便收取所謂投資管理費,應該是有一定技術門檻吧,這樣全部資金投資一隻債券,還收取那麼高的管理費,我覺得不太合理”,李女士表示,“如果債券市場對個人投資者開放,大家肯定都自己投資並獲益了,誰會願意分那麼多錢歸銀行做管理費啊,只不過現在銀行屬於壟斷地位,個人不能直接買。”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該債券信用評級為AA級,發行總額10億元,票面年利率為8.5%,計息方式是附息式固定利率。對比銀行兌付給投資者的5.7%的收益率來看,銀行留存的收益率約為2.8%,確實不算低。此外,就該款理財産品而言,對比隱性的投資管理費和明示的託管費來看,前者是後者的143倍。

  相關股份制銀行人士同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述理財産品投資管理費高佔比的情況雖然不一定在每家銀行的每個理財産品上發生,但是,鋻於銀行理財産品現在客戶端和投資端的市場情況比較透明,同類型銀行的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投資業績差距不大,因此投資管理費“暴利”不太可能是個別銀行的偶發現象。

  超額投資收益

  暗合剛性兌付

  “不過,目前投資管理費水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強調,“封閉式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産品現在是百分之百的兌付率,也可以説一直在保持著剛性兌付,銀行承擔的風險確實大於託管本身。”

  而且,從銀行的角度而言,“合同事先約定”無疑是其王牌的抗辯理由,從目前的實踐來看,監管部門對此也暫未表示異議。

  “超預期收益變成銀行的投資管理費涉及兩個法律問題,其一是歸屬問題。由於它是通過投資者資金的投資行為産生的,所有權其實應該屬於投資者,商業銀行目前是通過合同中的霸王條款改變了所有權;其二是資訊披露問題,即便商業銀行在合同中約定了歸屬權的轉移,也應該事先明確告知投資者超預期收益可能有多少,投資者可以根據以往同類産品的超預期收益情況判斷是否接受銀行變更所有權的約定”,法律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如果銀行明確承諾剛性兌付,那我們投資者可以考慮接受投資管理費的收取,但問題是如果銀行確定實行剛性兌付,為什麼不乾脆修改合同,反而要求投資者在購買時抄寫買者自負條款呢”,投資者李女士對於所謂的銀行剛性兌付持有保留態度,“銀行所謂的剛性兌付僅僅是目前的潛規則,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哪個産品打破,投資者憑什麼要為潛規則埋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