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摸底理財資金入市消息不實 實為排查貸款流向
- 發佈時間:2015-05-29 07:34:2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田燕
監管部門要求各銀行上報資金入市情況,包括理財資金?
這條消息被理解成引爆今天A股大跌6.5%的一大重磅利空,銀行股今天也齊齊走低。
果真如此嗎?
數家銀行資管部門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證實,市場流傳甚廣的銀監會摸底理財資金入市一事並不屬實。
監管層正在排查的是貸款資金流向,而非理財資金流向。
真相一
銀監會排查的是貸款資金流向
主要看錢是否流向實體經濟,而非摸底理財資金入市。“理財資金的流向在銀監會資訊登記系統中都有,這還需要查嗎?這兩天銀監排查的是貸款資金流向,主要看錢是否流向實體經濟,以期掌握整體的風險情況。”上海某銀行資管部門負責人稱。
真相二
難以監控流向的貸款品種主要是個人信用類貸款
這或許與當前的實際情況會比較吻合。此前亦有數位商業銀行人士與記者小範圍交流時表示,要求券商上調兩融杠桿對市場整體的實際影響可能有限,因為“籍由銀行貸款流向市場的資金”才是重點。這部分逐利資金的流向,無論是從監管層面還是商業銀行本身的風險管理體系,都很難禁絕。
一家大型股份行零售銀行部門人士稱,難以監控流向的貸款品種主要是個人信用類貸款。她對記者表示,此類産品貸前審核一般會設置相應的參數來篩選風險,比如在模型中被定義為投資敏感型的客戶授信額度會大幅下調。“但問題是,參數設置是歷史數據的綜合模擬和動態調整,錢出去後的流向是無法監控的,我們只控制大數的損失概率。”這位人士説。
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因要求受託支付,商業銀行在流向監控上比較有主動權。但相關的漏洞業並非沒有,目前固定資産貸款受託支付的起始門檻為500萬,個人貸款受託支付的起始門檻為50萬。而據記者了解,不少銀行的個人經營性貸款規模上限都緊緊卡住50萬的受託支付門檻線,以期降低操作成本,寧願增大貸後管理難度(有可能是理論性的)也要第一時間覆蓋市場。
究竟有多少貸款資金流向了資本市場?這或許是監管和銀行都想知道和掌握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