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16家上市銀行隱藏房産3萬億元

  • 發佈時間:2015-05-19 07:2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歆  責任編輯:胡愛善

  現在買上市銀行股,相當於以十年前的價格買房

  “現在買上市銀行股,相當於以十年前的價格買房!”這一薦股觀點看似有些無厘頭,但實際上卻折射出上市銀行涉房固定資産估值失真的尷尬現實。

  據《證券日報》記者獨家統計,截至去年年底,上市銀行的自有涉房固定資産凈值約為5900億元,而且絕大多數銀行都是以成本作為初始價值,並按照每年折舊3%-7%的速度進行減值,比較激進的會計手法對於部分資産的年折舊率接近20%。據記者大致測算,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這部分資産的真實市價也將達到2.2萬億元,較目前的凈值“富餘”1.6萬億元;如果估價再大膽一點,則賬外隱藏的“私房錢”可能達到3萬億元。如果説3萬億元的天文數字比較抽象,那麼可以選取16家上市銀行2014年合計的凈利潤來進行對比,後者僅為1.2萬億元。

  “房屋建築物等固定資産通常是按照成本法加折舊計算凈值,僅投資性房地産可按公允價值入賬,不過,在重組等特定條件下,評估價值也可以入賬”,一位曾在“四大會計所”任職的會計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果銀行出售、轉讓固定資産,應當將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也就是説,這些涉房固定資産的使用性質一旦發生改變,其真實價值還是有望在財報中獲得體現的。”

  “銀行的房産未來並不一定都長期自用,如果銀行的物理網點能夠被電子銀行、手機銀行所替代,銀行就可能出售涉房固定資産或將其變為投資性房産”,一位國有大行支行負責人表示,“目前部分銀行已經走到了規模效益的拐點。”

   涉房固定資産增長迅猛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16家上市銀行固定資産合計8408億元。其中,國有四大行固定資産規模最為龐大,合計超過6502億元。四大行中,中行和工行的固定資産規模佔據前兩位,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則分列第三和第四位。數據還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上市銀行的固定資産合計為7341億元。也就是説,去年的增量約為1067億元,增速接近15%。

  不過,上市銀行的固定資産並不僅僅包含房地産,按照上市銀行在年報中的界定,固定資産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築物、辦公設備及運輸工具。其中,對於絕大多數上市銀行來説,房屋及建築物和在建工程的資産規模都最為龐大,辦公設備和運輸工具的資産凈值在固定資産中的佔比多數在20%-40%之間。

  以招商銀行為例,該行截至2014年年底的固定資産凈值為265億元,其中,房屋及建築物、裝修費和在建工程的資産凈值合計207億元,電子設備、飛行設備及運輸工具的資産凈值合計約為58億元。

  《證券日報》記者對於16家上市銀行截至2014年年底房屋及建築物、裝修費和在建工程的合計資産凈值進行逐一統計發現,上市銀行的合計凈值約為5900億元,佔固定資産的比重超過了七成。

  其中,農業銀行的凈值最高,超過了1200億元;工行和建行次之,分別超過了1100億元;中國銀行的涉房資産凈值也超過了900億元。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賬面的涉房固定資産凈值最高,民生銀行其次,興業銀行排名第三,此外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的涉房資産凈值也超過了100億元。

  此外,如果按照上述數據和方法測算上市銀行2012年的相關數據,截至2012年年末的涉房固定資産凈值尚不足4000億元。也就是説,兩年時間內,上市銀行涉房固定資産凈值增長了近五成。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産》,“固定資産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且“企業應當對所有固定資産計提折舊”。也就是説,從上市銀行上市密集度比較高的2005年開始計算至2014年年底,再加上上市銀行大多5%左右的年化折舊率,十年時間上市銀行涉房資産的累計折舊至少有兩成。以中國銀行為例,截至去年年底,該行固定資産中的單純房屋建築物已經累計折舊269億元,目前賬面凈值接近674億元,也就是説資産原值超過了943億元,目前折舊率約為29%。

  按照平均20%折舊保守預計,16家上市銀行合計5941億元的賬面資産對應的原值應約7400億元。

   真實價值嚴重低估

  7400億元當然也並不是這些涉房固定資産的全部價值。

  “我們銀行比較吃虧的就是前些年房價比較低的時候,總行對於買樓控制得比較嚴格,各地的分行自然也不敢大手大腳”,某股份制銀行有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吐槽,“現在不得不租賃寫字樓來彌補辦公面積的不足以及改善辦公條件。”

  與該銀行的情況相反,另一家上市銀行雖然當初有些遲疑,但還是及時出手。“其實,開始買樓的時候也有些猶豫,不過考慮到銀行需要與自身品牌相稱的辦公場所,且金融街當時所剩的好位置也不多了,就拍板買下該商業房産,當時確實沒想到,才幾年時間房價已經翻了三倍多,不過由於房子是自用,並未覺得地産升值對銀行産生實質性影響”,該行時任行長此前曾經表示。

  《證券日報》記者在多個房地産網站檢索發現,目前一些城市的核心位置的寫字樓大多有價無市。以相對建成較晚的金融街B7大廈(即現北京銀行中國人壽大樓)為例,其出售時(2005年)價格在14600元/平方米左右,如今市價已經達到7萬元-8萬元/平方米,十年時間增長了4倍,而且即使是這個價格在金融街其實也是有價無市。此外,B7大廈合計建築面積約22萬平方米,每平米上漲約6萬元,整體增值超過130億元,市價約160億元。

  但是如果按照“成本法+折舊”計量,B7大廈的賬面凈值很可能已經僅剩20億元左右,與市場潛在交易價格差距可能高達140億元。

  此外,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等銀行的大廈建成時間都遠遠早于B7大廈(其建設時間多是在1993年-2005年間),成本更要低得多,其真實市價較賬面凈值增長的幅度自然要高於B7大廈。

  事實上,房産真實價值飆升不僅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出現,多地媒體曾經測算出“房價十年上漲近十倍”的區域性數據。

  上市銀行涉房固定資産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的嚴重背離,曾經引起投資者的質疑。私募界人士崔軍曾經“逼宮”5家上市銀行,提出將銀行房産按公允價值入賬;此外,史玉柱也曾經在微網志中表示,“各銀行擁有大量黃金地段房産,數量大得嚇人,都是按當年建造或購買的成本做賬的,往往按10年、20年、30年前的成本入賬,入賬金額非常低。如果按國際慣例重新評估,以公允價值入賬,銀行資本金就會大幅增加,三年不用向股民伸手要錢”。

  事實上,二級市場也關注到了上市銀行的隱性財富。《證券日報》記者日前在潛伏的“攬儲銀主群”裏意外收到一條薦股消息,內容正是指出“現在銀行的固定資産都是按照十多年前的成本計價的,如今買上市銀行股,相當於以十年前的價格買房,現在是買入良機”。姑且不論薦股的可信度,但從固定資産失真這一角度來看,其分析確有可取之處。

  按照上市銀行涉房資産賬面原值7400億元推算,如果這些資産十多年來市價平均漲幅為3倍(保守測算),其目前對應的價值為2.2萬億元;如果這些資産十多年來市價平均漲幅為5倍,其目前對應的市價或高達3.7萬億元,較目前的賬面凈值增長逾3萬億元。

   私房錢有望變現

  當然,涉房資産並不永遠只能按照“成本+折舊”來計價。

  上述會計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會計準則允許企業將投資性房地産在一定條件下按公允價值入賬。但是,新準則同時指出,投資性房地産需具備兩條特性:“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

  換而言之,銀行雖然擁有大量的房地産資産,並且這些資産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悄悄帶來主營業務之外的增值,但是由於沒有變現,且這部分公司處於穩定的生産環境並處於穩定的生産狀態中,故通常不能夠實現賬面增值。

  不過,按照目前手機銀行和電子銀行的發展速度,物理網點正在加速被替代,網點背後的房産未來可能不再需要“處於穩定的生産環境、穩定的生産狀態中”,也就是出現了按照市價變現的可能。

  去年,工商銀行便傳出了要減少物理網點的消息,工商銀行首席風險官魏國雄公開表示,“我們未來的銀行是不需要那麼多人的,也確實不需要那麼多物理網點,轉型就是要把更多的資源投到資訊化建設上,我們想打造一個全新的EICBC,就是E工商銀行”。上述話語也在2014年數據上得到體現,工行去年在國有四大行中率先開始縮減物理網點,營業網點和實現功能分區營業網點分別減少了128和49個,在櫃員配備人數上更是罕見的一年減少12024人,為現有櫃員的10%。此外,中國銀行雖然櫃員減少人數沒有工行多,但其在網點增加上已經趨於放緩,去年一年僅增加新網點11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