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內三降息兩降準 貨幣政策由穩健向積極轉化
- 發佈時間:2015-05-13 07:0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郭偉瑩
“下一步,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5月10日,央行在宣佈年內第二度降息之後,再次強調後續仍將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各界已經非常清楚,在經過不足半年的時間裏三次降息兩次降準後,儘管後續貨幣政策的總基調仍是“穩健的”,但從當前看,央行在應對實體經濟變化的手段上已經開始向“積極”轉化。
先看降息的過程:自2014年11月22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自2015年3月1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5%;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在這三次降息過程中,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由1.2倍調整為1.3倍,由1.3倍調整為1.5倍。
這三次降息的過程可以用“小步快跑”來概括:“小步”指的是每次僅降0.25個百分點,各界都感到不解渴;“快跑”指的是降息的時間間隔由3個多月減至1個多月。存款利率市場化水準更是一步一個臺階。這樣的利率調整頻率難道還不能用“積極”來形容嗎?
再看降準的過程: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調各類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時,定向降準的力度也顯著增強,前次降準僅對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4個百分點,後次降準則在普降的基礎上,對農信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並統一下調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至農信社水準;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可執行較同類機構法定水準低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
這兩次降準的速度和規模完全稱得上“速降”。年內第一次降準釋放的流動性在6000億元以上,第二次降準釋放的流動性就達到了1.5萬億元左右。這樣的“決絕”的手段恐怕不能再用“穩健”來形容了吧。
央行在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上出現的這些變化,完全是對實體經濟發展變化而做出的選擇。近幾年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貨幣政策調控面臨的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供給端看,隨著國際收支漸趨平衡,由外匯渠道被動吐出的流動性(基礎貨幣)明顯減少,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或新創設工具開始更多向市場主動供給流動性,流動性格局由之前的偏寬鬆逐步回歸“常態”。從需求端看,隨著各類創新融資渠道發展,對流動性的需求及敏感性都顯著增大。
在過往的一段時期裏,傳統貸款外的融資渠道(表外業務、理財、信託和委託貸款等)快速擴張,而其直接或間接地都需要銀行體系流動性來支援。在這樣的格局下,流動性閘門對控制全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條件的作用開始增強。若貨幣信用擴張過快,超出了預期調控目標和宏觀經濟所需,央行就需要適當調節流動性水準,以保持貨幣條件的合理適度。在此過程中,過多的市場需求與適度的流動性供給之間就可能産生短期的“衝突”,從而表現為市場利率的變化。同時,財政存款波動、稅收清繳、節假日現金需求、新股IPO凍結資金、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變化等都可能會對流動性進而對市場利率造成擾動。
正是基於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央行才在去年11月份出乎市場預料的果斷祭出了降息的大招。
央行近日發佈的今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認為,貨幣政策的調整是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之一。央行認為,宏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鬆緊適度和預調微調,流動性整體充裕,市場利率明顯回落,社會融資成本有所下行,有利於促進金融支援實體經濟,隨著統籌使用和盤活存量資金力度逐步加大,也將助推財政政策更好地加力增效,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
至於後續的貨幣政策,央行在執行“穩健的”總基調的同時,將會更加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更加注重鬆緊適度和預調微調,既要防止過度“放水”固化結構扭曲、推升債務和杠桿水準,也要根據流動性供需、物價和經濟形勢等基礎條件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總之,如果今後實體經濟有需要,央行將會擇機使用降準、降息等工具。在應對實體經濟出現的困境時,央行在應對手段上肯定會更加積極、有力。央行對貨幣政策操作思路的轉化,對A股市場“改革牛”將起到鞭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