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詹向陽:央行應適時調整基準利率 應對通縮風險

  • 發佈時間:2015-02-26 09:04:47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詹向陽  責任編輯:胡愛善

  原標題:當前形勢下對貨幣金融政策的建議

  在當前形勢下,為了應對通縮風險,保持貨幣信貸的適度寬鬆,加大銀行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援,筆者建議,貨幣金融政策應注意把握以下幾方面。

  認清當前形勢 做好應對通縮的政策準備

  監管層要直面經濟進入通縮的可能,首先要把前期出臺的一系列刺激消費政策落實到位;其次要針對新情況,從宏觀層面研究並實施應對通縮的所有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再次要引導銀行和微觀市場主體通過及時、有效的預期管理,避免通縮全面爆發。

  貨幣政策要維持流動性的適度充裕

  貨幣政策要在保持穩健的同時適度寬鬆,確保適度的流動性供應和貸款的適度增長。今年的貨幣政策定調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我理解,鬆緊適度意味著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和彈性較大,應在穩健基礎上向寬鬆方向適度調整。繼去年11月21日全面降息後,時隔75天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體現了貨幣政策為應對經濟弱勢開局、通縮壓力加大以及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而採取的措施。下一階段,為應對通縮的可能,央行還應對法定準備金率、基準利率等傳統工具進行適時、適度調整,保持適度的流動性。

  監管政策要為商業銀行適度鬆綁

  目前,資本約束、存貸比例控制、存款高準備金率、存款偏離度控制等多項監管新規,已明顯抑制了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和意願。首先,近年來銀行盈利增長顯著放緩,內源補充資本的難度越來越大,而資本市場容量的有限性亦遠不能滿足商業銀行外源補充資本的需求,資本充足率監管已對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形成了明顯制約。其次,在存款的可獲得性日益衰減的情況下,存貸比規定制約了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同時,存款偏離度管理政策在實際執行中引發了一個新問題,即銀行為了不超過3%的存款偏離度標準,在年底、季末不敢多留存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存款的正常流入。因此,對監管機構來講,應該注意到這種調控意圖與實際調控效果之間的反向效用,推出調動商業銀行存款和貸款積極性的政策措施,避免監管政策疊加對經濟金融運作産生的負效應。

  理順理財轉投資通道 豐富理財産品品種

  由於商業銀行從事資産管理業務的法律主體資格尚未明確界定,導致目前銀行在開展理財業務時主體資格模糊,也引起了與客戶之間的理財關係是信託還是委託代理關係的諸多爭議。由於主體資格不明,現有政策規定銀行在運作債權類理財計劃時,必須通過信託、券商專戶等仲介進行投資。這種非直通的業務模式弊端很多,一是增加了業務風險,銀行無法發揮信用風險管理上的比較優勢,而由風控能力相對較弱的受託機構進行風險管控。二是增加了業務流程與環節,加大了理財産品交易費用,降低了投資者的收益,提高了融資方成本。三是主體責任難以落實,一旦投資項目風險暴露或發生損失,最終的責任人難以確定,銀行和信託機構之間相互推諉責任。

  鋻於此,應儘快落實銀行從事資産管理業務的法律主體資格,打開銀行資産管理投資的直接通道,將理財投資的風險管理和責任落到實處。同時,銀行和非銀行資産管理機構應當創新和擴大理財投資渠道,豐富理財産品品種,增強銀行理財業務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

  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 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機制

  在政策導向上,我們曾一度錯誤地認為低利率才是“扶貧”,因此要求銀行以較低的利率貸款給中小企業。這一方面使得商業化金融機構不願意貸款給中小企業,因為低利率難以覆蓋中小企業的較高風險;另一方面低利率可能導致的尋租現象,往往使得真正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無法獲得信貸機會和資金扶持。

  因此,需要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通過市場這個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來解決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同時,鋻於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銀行的凈息差收窄,給銀行穩健經營帶來較大挑戰,所以下一步應抓緊建立健全基準利率體系和同業協調利率機制,平抑利率市場化過渡期內的過度競爭。

  加強對非銀行機構監管 引導影子銀行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目前,國內影子銀行體量巨大,在金融市場中佔有重要地位。據估算,社會資金的近一半游離于銀行之外。由於監管不到位等原因,影子銀行體系的資金價格長期居高不下,並且有相當部分資金並沒有直接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了房地産、股票市場等領域,大大削弱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作用。鋻於此,應統一針對銀行機構和非銀行機構的監管政策,將非銀行支付機構、民間資本等影子銀行納入監管,引導其進入實體經濟,避免對房地産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過度進入,擠佔實體經濟的資金。

  關注産能過剩和地方政府債務治理過程中銀行債權的保護問題

  在産能過剩和地方政府債務治理過程中,地方政府和企業普遍存在僥倖心理,實際操作中存在著借新還舊、貸款展期、即使退出也要保留企業法人空殼等做法,導致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面臨較大的潛在風險,貸款選擇艱難,貸款意願下降。

  為此,監管層應高度關注該過程中的銀行債權保護問題,重點發揮監管部門、同業組織維護商業銀行自身合法權益的整體合力以及銀行債權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加強企業逃廢債務及違約資訊共用,對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實施聯合製裁。同時,政府在優質企業對關停企業進行注資、整體兼併或債務重組時,要形成制度性安排,使債權銀行能夠參與處置決策的全過程。藉此保證銀行貸款的安全,維護正常的信用秩序和環境,避免過剩産能和政府債務治理過程中發生逃廢銀行債務的風險,保持金融的穩定。

  (作者為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秘書長、本報專家委員會委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