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理財加速向資管轉型 收益率下滑或難免

  • 發佈時間:2014-12-29 03:49:0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截至10月底,銀行理財産品規模約為15萬億元,其中,大概有4萬億元投向信用債。目前,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中信用債整體規模約為10萬億元,這就意味著銀行理財已經佔到其規模的40%左右。”日前,光大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對記者説。

  作為市場上重要的低風險投資品種,近年來銀行理財産品規模迅速增長。不過,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日趨嚴格的監管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的崛起,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是銀行理財産品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收益率下滑或難免

  據銀率網統計,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從1月份的5.74%下滑至11月份的5.02%。截至12月18日,12月份發行的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小幅回升至5.07%。

  “在降息之後,股市走出一波牛市行情,進一步加速了銀行存款的流失。臨近年末,市場資金趨緊,也使得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出現小幅回升。”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告訴記者,2015年市場資金面有望繼續保持寬鬆,在非標準化債券資産被嚴格監管,銀行難以找到更高收益的投資標的大環境下,傳統預期收益率型低風險理財産品的平均收益將進一步下滑。

  從目前看,銀行發行的預期收益型産品在市場中仍佔據主體地位。“在預期收益型理財産品中,投資者獲取的是固定收益,銀行則是浮動收益。投資者沒有得到超額收益部分,但也沒有承受相應的風險,這就使得銀行理財産品中,銀行與投資者之間不是受託資産管理的關係,而更像是約定利率的借貸關係。”張旭陽表示,銀行通過把理財業務向資管推進,實際上變為投資者獲取浮動收益,並承擔相應風險。同時,銀行收取管理費,理財成為銀行的中間業務,而不是表內業務的映射,這對於銀行的轉型也有利。

  “未來傳統的預期收益型銀行理財産品將逐步被取代。”殷燕敏説,從銀行來看,國有銀行以及大型股份制銀行已開始積極創新理財産品,加大開放式理財産品、結構性理財産品的發行量,2015年銀行理財産品的轉型腳步可能會邁得更快。從銀行理財市場上半年的數據也可以看出,開放式凈值型産品增幅明顯。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開放式凈值型産品共募集資金1.17萬億元,同比增幅174.53%。

  加快回歸資管本原

  實際上,監管層一直推動銀行理財業務回歸資産管理本原,並對風險可隔離、可計量、可承受等方面進行制度性安排。

  2013年10月,監管層推出了“銀行理財管理計劃”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試點。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可以使理財産品基礎資産從非標準化債權資産轉變為標準化品種,便於産品凈值估算。

  “通過投資可交易、可估值的理財直接融資工具以及其他標準化産品,為銀行理財管理計劃的開放式、凈值化發行提供了基礎。而理財管理計劃的開放式、組合管理,也為理財直接融資工具的風險傳遞提供了前提條件,這樣構成一個‘柵欄’,把風險隔離。”張旭陽説,借助理財直接融資工具,銀行理財業務一方面可以“去通道化”以降低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把風險和收益傳遞給投資者。

  在張旭陽看來,銀行理財不完全是債權融資工具,而是混合或者夾層融資工具。“目前,基於對貸款的審慎,商業銀行無法有效支援輕資産的創新型企業。通過資管業務,商業銀行可以介入創新型企業發展。”

  促進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向資管轉型,下一步發展的空間會更大。“從直接融資體系的發展來看,需要一個強大的、規模更大的資産管理行業,就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張旭陽説,目前,企業更需要的是資本金的充實,商業銀行有很好的客戶基礎,就應該更好地融入到直接融資體系和資本市場中去。

  其實,在大資管時代,除了銀行,信託、保險、券商、基金等各路機構都在爭食資管這塊大蛋糕。在張旭陽看來,銀行理財轉向資管首先具備規模優勢,並由此體現出銀行的資源組織能力、資源配置能力;經過在債券投資、貸款投放的領域多年耕耘,銀行可以很好地把控信用風險;而銀行理財10多年的發展也讓銀行積累了自己的人才團隊。“銀行理財的創新性強,決定了銀行理財未來會以更加進取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業務空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