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國有大行員工爆料信用卡套現:銀行睜只眼閉只眼

  • 發佈時間:2014-12-09 08:26:48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朱禁弢  責任編輯:孫朋浩

  “説實話,現在的銀行做信用卡,很少有賺錢的,業內信用卡做得最好的某股份行,其信用卡中心的全部收益估計都頂不上一個省級分行的收益。”一位國有大行信用卡中心的員工小韋感慨道,若不是現在沒碰上合適的崗位,他早就跳槽了。從信用卡的申領、使用到發卡後的管理,銀行真的有很多苦衷。

  信用卡申請:“銀行沒法了解客戶的真實負債”

  説起法院審理的信用卡糾紛日漸增多,小韋説:“可不是嘛,法院一提到信用卡的糾紛就特別頭疼,甚至法院幫著銀行追償還被持卡人視為銀行的幫兇。”據小韋了解,信用卡糾紛的特點是涉案金額小、涉案群體分散,對法院來説審理成本太高,銀行起訴的成本也很高。“有時銀行都會攢到一定的數量採取集體起訴。”小韋説,“你想嘛,一張信用卡,一般就幾萬塊錢透支額度,就算惡意透支最後金額也不會很大,而最終法院調查,和銀行一起追償的成本往往會超過這個金額。”

  對於在信用卡的申請階段,法院所建議的銀行應加強對申請客戶身份的核實,小韋表示,銀行很難了解申請者的實際還款能力。他説,即便銀行相信申請者所提供的房産證明、工資收入證明均為真的,銀行也不知道申請者的房産有沒有抵押給銀行以外的機構或個人來借款,或有沒有向別人借錢,從而導致實際還款能力很差。

  為解決這一難題,國有大行還可以憑藉自己重金打造的數據庫和風控模型對申請者進行評估,甚至做信用調查,而一般的股份行或者城商行則連評估數據都沒有。“所以股份行發卡多采取追隨戰略。”小韋舉例道,如果你有一張工建中農的信用卡,你再去申請廣發、招商、中信的信用卡就很容易獲批。因為它認為你已獲得大行認可,肯定有一定的還款能力。小韋説,自己的一名朋友在出具建設銀行的信用卡後,就順利獲批了一張廣發銀行信用卡,額度還和建行卡一樣。據他了解,銀行為搶奪客戶甚至還有無穩定工作的家庭保姆也在超市門口被兩家股份銀行拖著辦信用卡。

  信用卡套現:“很多時候,銀行只能睜只眼閉只眼”

  小韋坦言,信用卡業務是個高風險業務,還不一定有高收益,同時成本還不低。除了不知道真實還款能力,冒著風險給客戶發卡外,銀行最大的風險是不知道客戶會拿著卡去消費還是惡意套現。

  銀監會規定,信用卡只能用於消費,不得用於生産經營性活動。而據小韋介紹,事實上目前銀行的監控沒法做到很精細。比如目前作為刷卡消費結算環節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為爭奪POS機支付市場份額,競相壓低刷卡手續費率,有時整個刷卡最高的手續費僅為50元/筆。“有些商家就可以和持卡人合謀,每月都固定‘消費’一次,每次就把透支額刷爆,再私下和持卡人結算。”

  特別是現在銀行普遍推行的信用卡分期業務,該業務能使客戶的一筆消費在1~12月內分期償還,銀行僅收取少量手續費和利息。該業務曾被銀行視為增加信用卡收入的利器,但各家銀行大打價格戰,使得很多交易的分期手續費和利息都被免掉。

  這就被“精明”的商家加以利用,幫助客戶套現。據小韋透露,這樣的做法很隱蔽,即便銀行注意到這一客戶可能通過透支信用卡來套現,但當銀行要求客戶出具購貨發票時,客戶也以發票沒保存或者提供假發票來搪塞、欺騙銀行。

  難道銀行就不能停掉客戶的卡?對於記者這一“弱弱”的提問,小韋冷笑道,現在銀行爭著搶客戶,你停掉,他就成為其他銀行的客戶了。目前針對惡意套現,銀行普遍採取的手段是暫時下調客戶的信用卡額度,以示警告。

  “你以為銀行不知道很多客戶在這麼違規得幹嗎?”小韋反問道。很多時候,銀行是睜只眼閉只眼,“畢竟他也為銀行帶來了利息和手續費收入,如果這位客戶再在銀行買些理財産品,銀行更不會過問客戶的套現行為。”據小韋透露,畢竟需要業績,銀行拓展客戶都很困難,更別提狠下心趕人走了。

  特別是當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看上了信用消費這塊大蛋糕時,銀行更坐不住了。

  今年3月,支付寶、騰訊分別和中信銀行合作,擬推出虛擬信用卡産品,但很快被央行暫停。小韋分析説,很可能是因為該産品沒有實物卡,僅通過網路直接辦理業務,不符合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奉行的三親原則,即業務員親見客戶本人、親見客戶身份證原件、親見客戶簽名。

  實際上,網際網路金融的産品早已經滲透進信用卡領域。今年2月13日,京東的“京東白條”開始上線公測。

  京東白條可以幫助大眾消費者、網購用戶在京東消費時,享受“先消費、後付款”的延後付款或“分期0元購”的分期付款服務。京東通過線上實時評估客戶信用,“京東白條”用戶最高可獲得1.5萬元信用額度,並可選擇最長30天延期付款或者3~12個月分期付款等兩種不同消費付款方式。

  相較于傳統銀行,“京東白條”可在一分鐘內線上實時完成申請和授信過程,而服務費用僅為銀行類似業務的一半。

  “這也是透支消費的一種模式,可還沒有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監管。”小韋説。

  信用卡業務:“賠錢也要賺吆喝,沒什麼前途”

  據小韋介紹,其實在國外,沒有那麼多利用信用卡惡意套現的案件。因為目前我國貸款利息高,高到很多個體戶與其費力直接從銀行高息貸款,不如多申請幾張高額度信用卡,直接套現來得便捷。儘管央行剛剛降息,但以個人房貸為例,我國30年期房貸基準利率為6.25%;美國為約4%。

  “所以對銀行來講,你辦理信用卡實際相當於免費給你幾十天錢花,而實際上你算算,把你的幾萬塊錢信用卡額度變現存成餘額寶,你一天的收益不得幾塊錢。”(注:12月2日數據,餘額寶每萬元每日可獲收益1.1159元)小韋説,所以國內信用卡做得最好的某股份行,其法寶就是儘量減少你的免息期,讓你早點還錢,“不信你看,國內免息期長的都是四大行。”小韋認為,現在做信用卡都是賠錢買賣,錢借出去,不僅沒有利息,反而很有可能收不回來。

  信用卡是一種長期承諾,現在銀行對於發卡後的管理確實有難度。

  “這個不像房貸,二三十年一還完就可以,信用卡是每月都借,每月都還,而且隨著客戶日漸增多,都需要人工去盯,不像企業始終有辦公場所和固定資産,就在那兒跑不了。”小韋坦言,很多時候銀行發信用卡都是看重信用卡的刷卡數據,寄望開展大數據行銷。

  “信用卡記錄你的消費習慣,從而推斷出你的實際財富,方便銀行向你推銷理財産品。”小韋説,有的時候一些高凈值客戶將自己的賬戶開在一家銀行,那家銀行就會批一張高額度的信用卡,甚至附贈很多服務,其實就是一種交叉行銷,看重的還是客戶的資金。

  同時,一般一個單位的公積金賬戶開設在哪家銀行,那家銀行一般都會向該單位員工發放信用卡。“因為他清楚你會有多少資金用於消費。”小韋説。

  無論是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城商行,甚至外資行,其實在中國發行的信用卡,業務同質化都很嚴重。因此對於信用卡的宣傳和解釋工作,銀行不願意做得很細緻,“比如建設銀行給你解釋得很清楚了,你去辦理工商銀行的信用卡怎麼辦?”小韋建議,銀聯等支付機構應該擔當起宣傳信用卡知識、普及使用風險的責任,因為信用卡使用廣泛,支付機構獲益最大,“每一筆支付的手續費分成,支付機構分得的手續費佔比最大,其次才是收單銀行和發卡銀行”。

  小韋嘆了口氣,總結道,“所以説我們這行真沒什麼前途,等遇到合適的機會我還是會跳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