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新政不是只救房市
- 發佈時間:2014-10-09 07:58:09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劉波
雖然大城市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庫存可以消化完,但中國住房已經告別短缺,房地産債務和杠桿已經足夠高,靠房地産維持漂亮數據的日子屈指可數。
央行與銀監會在“十一黃金周”之前出臺的房貸新政,可謂吹響了“救市”政策的最強音。
房貸新政不僅讓2008年救市時使用的七折利率優惠重出江湖,同時,還出臺了超乎市場預期的首套房貸的認定標準。按照這個標準,對擁有1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貸款購買普通商品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執行首套房貸款政策;同時還規定,對已經取消限購或者沒有限購的城市,對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銀行有確定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水準的權利。
這意味著,除了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全國所有的城市購買二套或者二套以上的住房,都有可能享受首套房貸的三折首付和七折利率優惠。這種在信貸層面大尺度的寬鬆,不僅意味著之前三套禁止貸款政策壽終正寢,也意味著,一線城市之外的房貸不再分居住需求和投資需求。這完全是一種為去庫存、挽救房地産的貸款政策,甚至比2008年的房貸政策都要寬鬆。這也意味著,在經歷五年的金融危機週期之後,中國經濟對房地産的依賴更為嚴重。
大尺度救市並非因為房地産要崩盤
對於出臺救市政策的初衷,有人解讀為如果不救市,中國的房地産市場會崩盤,從而有可能將中國經濟帶入無底深淵。這似乎是一個看上去很合理的邏輯,但並不符合中國房地産市場的實際。
的確,1到8月份的房地産投資、銷售、新房開工量等數據都特別難看,特別是流入房地産行業的資金,前8個月的增速只有2.7%,創下房地産市場化以來最低的增速,似乎社會資本正在離開房地産。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儘管整個房地産行業在調整,但房地産行業並沒有差到要崩盤的程度。且不説很多城市價格的下降幅度很小,上半年,200多家房地産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仍然在30%以上,凈利潤率在14%以上,比製造業的日子不知道要好多少。對一個毛利率高達30%以上的行業談“崩盤”實屬無稽之談。
所以,此次大尺度救市,絕非房地産市場要崩盤,而是整個房地産行業如果不能保持一個亢奮的狀態,中國經濟的日子就不好過。房貸新政不是只去救房地産,而是通過救房地産讓中國經濟的數字漂亮一點而已。
很顯然,目前的房地産市場並沒有到這個程度。但過慣了好日子的開發商,以及高度依賴房地産的地方政府並不願意過苦日子。然而,從目前房地産市場的情況看,房地産市場要回到以前亢奮的狀態概率幾乎為零。
靠房地産維持漂亮數據的日子不多了
今天的房地産市場,面臨三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變化:其一,過去買房炒房者,都變成了賣房者,這是房地産市場最大的變化,看不到這個變化的,都沒意識到死亡的逼近。
其二,80%以上的城市住房供應已經嚴重過剩。除了幾個一線城市、熱點城市、一小部分的省會城市,住房庫存的消化週期已經到了紅色警報線,一些地方的庫存甚至需要消化至少10年。
其三,社會資金正在撤離房地産市場。這三大變化是房地産當前的基本面,這個基本面和2008年完全不同,也意味著政策實施後的效果也不能和2008年相提並論。特別是,由於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中國房地産市場的流動性總體會很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産市場不可能像過去一樣。
筆者認為,未來房地産市場會出現“三個20%”的分化:只有20%的開發商會活下來;只有20%的城市住房具有投資價值;只有20%的樓盤才值得買。剩下的城市,房子幾乎不存在任何投資價值,而會回歸居住屬性。
中國住房已經告別短缺,中國的房地産債務和杠桿已經足夠高,靠房地産維持漂亮數據的日子屈指可數。在中國,隨著住房投資沒有價值,很多房子可能永遠賣不出去,這是市場的基本規律,逃無可逃。但熱點城市、大城市、人口未來流入的城市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庫存是可以消化完的,一旦救市政策喪失理性,你就必須同樣非理性地下決心買房。
□馬光遠(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