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部分小微企業成了金融“二道販子”

  • 發佈時間:2014-09-29 07:35:4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王偉健 張文  責任編輯:胡愛善

  原標題:他們為啥成了金融“二道販子”(熱點聚焦)

  人民視覺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人們印象中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然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近期不少地方的金融市場出現了新苗頭:一些曾經難獲銀行貸款的小微企業,如今成了“金融二道販子”,將從銀行獲得的信貸資金轉貸給房地産企業或者其他“來錢快”的生意,從中獲取豐厚利差。這些企業是如何成為“金融二道販子”的?如此一來又會産生哪些風險?請看本報記者采寫的這組報道。

  ——編者

  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放貸人韓勇

  “錢生錢,來得快去得也快”

  韓勇是江蘇蘇州市吳江區人。他從事的生意並不複雜,就是從銀行等渠道貸來錢款,然後以高額利息放貸出去,當金融的“二道販子”,賺取高額利潤。

  在蘇南,吳江以民營經濟發達而著稱。韓勇的父親開著一家織布廠,廠規模不大,也就幾十台織機,固定資産四五百萬元,屬小微企業,但在好的光景裏,這些機器創造的利潤一年有四五十萬元。2000年,大專畢業後,韓勇沒有找工作,而是回家在父親的小工廠裏幹活。

  這些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蘇南的很多企業資金吃緊。韓勇回憶説:“我家做的産品還行,與銀行關係也好,貸款相對方便些。”一位生意上的朋友貸款到期,一時無力償還,需要一筆過橋貸款。韓勇從中看到了商機,他以父親工廠的名義向銀行貸款,然後把這筆款子轉貸給朋友,幫助他先償還銀行貸款,等銀行貸出新的資金後,朋友又連本帶息地還給韓勇。

  “1萬元的借款每天利息是40元,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我貸給他的100萬元就賺了12萬元。”韓勇説,他從銀行貸款的利息則相對便宜得多,一進一齣,韓勇的毛利至少要達到100%。錢生錢,一打開這個閘門,錢就像涌泉一樣,滾滾而來,最好的一個月,賺了至少30萬元。

  這樣的賺錢速度,讓韓勇對父親的小工廠不屑一顧。“我只是把銀行裏的錢過一下手,一個月就可以掙父親工廠一年的利潤。”韓勇説。

  “很多企業都貸不到銀行的款,你如何能貸到?”記者好奇地問。

  韓勇説,雖然目前整個經濟形勢不太好,但總有一些企業的效益不錯,這些企業貸款就比較方便,“而且如果能夠與銀行裏面的人搞好關係,貸款就更方便了。”

  韓勇説:“現在是兩頭的企業好借錢,一是規模大的企業,他們貸款盤子大,可以很容易地從銀行貸款中劃出一塊專門用於‘借款’;二是一些小微企業,由於國家出臺優惠政策,放寬向小微企業的貸款,一些小微企業的老闆便把這部分資金用於貸款,吃利息,成為二道販子。”對於如何與銀行搞好關係,韓勇沒有具體説明,他只説這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據一家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介紹,一般來説,貸款要專款專用,在實踐中卻很難監管。比如,一筆1000萬元的貸款給某企業,某企業把錢打給供貨商,再讓供貨商打到另外一個賬戶上,那麼,這筆錢到底用在什麼地方就難查清楚了。

  在目前實體經濟不太景氣的情況下,做金融“二道販子”不費勁就能掙大錢。“比如,央行出臺的定向降準,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商業銀行還受制于貸存比率,因此通過定向降準而多出來的資金,很可能就流到了金融二道販子手裏。”上述工作人員説。

  做金融“二道販子”,最怕的就是資金鏈斷裂。與真正的金融機構相比,像他這樣的放貸人,缺乏基本風險控制能力,萬一有人資金鏈斷裂,他除了到府要債,基本不受法律保護。然而,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我一直把錢借給我信得過的人,但由於對方銷路不暢導致無法償還,最後跑路了。我現在因資金鏈斷裂,也是在外面東躲西藏,輕易不敢回家。”韓勇説。

  四川瀘州市小老闆吳向群

  “酒企是我的‘二銀行’”

  “這可是救命錢,廠子總算能活下來了。”吳向群是四川瀘州的一個小老闆,前不久他終於拿到了100多萬元借款。

  苦心經營一家小型食品廠多年,吳向群今年初遇到創業以來最大的一道坎:産品滯銷,食品廠外債高築,若再不清償債務,只能申請破産。拿到借款,就等於拿到了繼續辦廠的希望。

  然而,這筆借款並非直接來自銀行。“跑了幾個月,沒有一家銀行肯貸。”吳向群對自己遭受銀行冷遇並不意外:“銀行最怕風險,我這樣的廠子銷售和盈利都不穩定,生産線又老舊,就算全盤抵押,銀行也很難借錢給我。”

  無奈,老吳找到當地一家酒企借錢——這家酒企是當地的名牌企業,除了經營白酒釀製與銷售的業務,還從事著一項“副業”:資金短期借貸。

  “很多小廠、小公司沒錢了都來找他借,不僅有本地的,還有外地的。”吳向群介紹,這家酒企從事對外借貸,在“圈內”已是公開的秘密: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雖然利息比銀行貸款利率高出不少,但畢竟手續和流程簡單,而且比從銀行貸款的難度小多了。

  即使資金鏈再充足,但生産類企業畢竟不是銀行,對外放貸多了,自身財務狀況難免會吃緊。“這點不必擔心。”該酒企財務部門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借貸出去的錢,都是先從銀行貸款而來,先貸入再借出,賺取中間的利率差價。

  這家酒企家底厚實,資金充裕,從銀行貸款幾乎“張嘴就能來”,轉手借貸這一“無本萬利”的生意,每年能帶來多少利潤,上述工作人員並不清楚,他只表示,過一次手,就能“錢生錢”,“銀行其實也知道我們不差錢,貸款後就會轉手借給別人,但他們也睜只眼閉只眼。”

  事實上,銀行對這樣的借貸,幾乎求之不得。“銀行往外貸款不好把握,這種超低風險的機會非常難得。”當地金融辦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只要這家酒企開口,一些商業銀行就會搶著貸給他。

  然而如此一來,風險便轉嫁到了這家酒企身上,如何避免借出去的錢成為“死貸”?

  “我們對來借錢的企業也不是‘來者不拒’。”這家酒企財務部門負責人張濤透露,他們做“轉手借貸”有幾個條件:必須是短期借貸,數額不超過200萬元,必須有實物抵押,而且只做熟人的生意,“出了事不會找不到人”。因此,從2012年這項“副業”開始至今,10余次對外貸款,這家酒企從未失手。

  “現在都説銀行惜貸,貸到款要憑關係。”混跡當地商業圈子多年,吳向群對於“轉手借貸”有他自己的看法:“酒企的老總和銀行的關係好,只有他能貸到款,這個差價,也只有他能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