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試水人民幣大宗商品套保
- 發佈時間:2015-05-21 07:5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劉波
利用場外市場遠期合約對商品採購價格進行風險對衝
銀行的衍生品生意正在擴大門面。
日前,建設銀行成功辦理了首筆以人民幣計價與結算的大宗商品套保業務。該業務利用場外市場遠期合約對商品採購價格進行風險對衝,幫助客戶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和匯率風險。
據了解,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宗商品需求日益旺盛,滲透到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而另一方面,各國宏觀經濟變化和貨幣政策的調整,又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日趨劇烈。許多企業客戶對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需求愈加迫切。
近年來,國內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完善有效解決了一部分大宗商品的套期保值需求,但與實體經濟多樣化的套保需求還存在一定距離。一些企業只能繞道國外尋求套保工具,更多的企業因無法套保而蒙受價格波動造成的損失。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此次建設銀行推出的大宗商品套保業務品種涵蓋多個商品類別,涵蓋貴金屬、基本金屬、礦産、能源、農産品等。商品保值工具也靈活多樣,包括遠期、互換、期權等衍生品合約類型。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一些場內市場還沒法解決的問題空白。
在計價與結算方面,建設銀行推出了“人民幣計價、人民幣結算”、“美元計價、人民幣結算”和“美元計價、美元結算”等三種模式。其中“人民幣計價與結算”可以有效解決客戶外匯資金缺乏和採購與銷售端計價貨幣不一致等問題,滿足企業客戶利用人民幣計價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的需求。
建行方面表示,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大宗商品定價權方面卻一直處於被動角色,同時進出口貿易也多以美元計價。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計價貨幣功能遠比結算貨幣功能重要,計價貨幣的影響是長久的,而結算貨幣是隨行就市的。形成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遠期價格曲線,提高中國機構投資者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中的交易報價能力,從而推動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共同參與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定價,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進程。
據了解,作為唯一一家擁有大宗商品專營部門和首家實現全球24小時連續運營的國有大型銀行,建設銀行始終高度關注大宗商品業務的戰略意義。近年來,建設銀行陸續獲得倫敦人民幣清算行資格,分別與香港交易所包括港交所旗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倫敦證券交易所(LSE)簽署了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今後還將進一步加大國際化佈局,為廣大客戶提供更為貼身的大宗商品套保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大宗商品套期保值業務是三贏之選:一是有助於企業加強風險管理、持續運營、保障經營成果;二是有助於銀行戰略轉型、拓展業務空間、豐富金融産品、服務實體經濟;三是深化銀企合作,加強銀企互信,共同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