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央行"雙降"加碼穩增長 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 發佈時間:2015-08-26 09:50:5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李超  責任編輯:李春暉

  中國人民銀行25日宣佈,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並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業內專家分析,此舉有利於化解經濟失速風險,支援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降準預計將釋放6000億至7000億元流動性。未來,貨幣寬鬆仍將保持一定的力度,央行將綜合運用各種工具組合適當調節流動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貨幣市場穩定運作。

  降低融資成本 提供長期流動性

  央行稱,自8月2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以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75%;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同時,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不變。

  自9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同時,為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支援“三農”和小微企業的能力,額外降低縣域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額外下調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準備金率3個百分點,鼓勵其發揮好擴大消費的作用。

  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仍存在下行壓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全球金融市場近期也出現較大波動,需要更加靈活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此次降低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主要目的是繼續發揮好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援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14年11月以來,人民銀行先後四次下調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引導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持續下降。2015年7月份,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97%,自2011年以來首次回落至6%以下的水準,社會融資成本高問題得到有效緩解。雖然近兩個月CPI略有回升,但主要是受豬肉價格明顯上漲等結構性因素影響,總體物價水準仍處於歷史低位,也為再次使用價格工具進一步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提供了條件。

  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根據銀行體系流動性變化,適當提供長期流動性,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人民銀行近期完善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報價機制,並對過去中間價與市場匯率的點差進行了校正,外匯市場在趨近均衡的過程中,也會引起流動性的波動,需要相應彌補所産生的流動性缺口,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此外,額外降低縣域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以及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的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為了引導相關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以及擴大消費的支援力度。(下轉A02版)

  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表示,在降準降息的時機選擇上,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流動性狀況是決定政策調整的主要觸發因素。一是國際經濟低迷促使我國以擴內需作為主攻方向恰逢其時。7月進出口總值同比負增長8.2%,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負增長0.7%。外需的波動性要求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目前已到以降息促使企業財務成本進一步降低、以降準促使金融機構具有更充分的金融資源調配能力、以定向降準推動金融機構支援消費的時間窗。二是利率與匯率政策配合恰逢其時。近期人民銀行對人民幣兌主要貨幣中間價報價機制實施進一步完善,勢必對金融體系本外幣流動性構成結構性影響,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實際上為金融體系注入了無期限流動性,可以有效增強金融機構針對貨幣市場波動實施流動性管理的能力。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認為,央行降準降息意在對衝外匯佔款下滑,對衝經濟下行,穩定市場情緒。而選擇定向方式意在通過設定降準條件激勵銀行放貸,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同時達到穩增長和調結構的作用。在7月、8月外匯佔款流出量可能高達萬億的判斷下,初步估計本次降準投放流動性規模約為6000億至7000億元,加上此前MLF和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基本對衝外匯佔款減少量。

  恒豐銀行研究院常務院長胡海峰認為,粗略測算,此次央行降准將釋放長期流動性約7000億元,可以緩解銀行資金壓力,有利於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本次央行在宣佈降息的同時宣佈9月6日降準,有助於中國銀行體系維持流動性寬鬆水準,引導各類社會融資成本下降。

  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

  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降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標誌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隨著金融機構自主定價空間的進一步拓寬,既有利於促進金融機構提高自主定價能力,加快經營模式轉型,提升金融服務水準,也有利於促使資金價格更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經濟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胡海峰認為,央行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後,中長期存款利率完全實現了市場化,利率市場化邁出重要一步。“商業銀行應積極主動應對,加快轉型,加強自身資産負債管理、利率定價和利率風險管理水準。在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方面,商業銀行負債端來源要更加多元化,資産端也要提高資金配置效率,並大力發展資産管理、投資銀行等業務,增加非息差收入。”此次繼續保留一年期以內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不變,體現了按照“先長期、後短期”的基本順序漸進式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思路,也與國際上的通行做法相一致。從國際經驗看,按此順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利於培育和鍛鍊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為最終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也有利於穩定金融機構的存款付息率和整體籌資成本,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對於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後,人民銀行將繼續完善相關配套措施,進一步引導金融機構科學合理定價,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一是繼續按現有期限檔次公佈存款基準利率。進一步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為金融機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定價提供重要參考。二是完善利率調控和傳導機制。進一步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增強利率調控能力。加強金融市場基準利率培育,完善市場利率體系,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三是發揮行業自律管理作用。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進一步發揮好行業定價自律的重要作用,按照依法合規、激勵與約束並舉的原則,對利率定價較好的金融機構繼續優先賦予更多市場定價權和産品創新權,擴大大額存單發行主體和同業存單投資範圍;對存款利率超出合理水準、擾亂市場秩序的金融機構加以必要的自律約束。

  將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央行提供流動性的渠道和工具較多,除降準外,近期還實施了擴大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增加市場流動性和可貸資金的舉措。下一步,央行將繼續密切監測流動性變化,綜合運用各種工具組合適當調節流動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貨幣市場穩定運作,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陸磊表示,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取決於傳導機制的暢通性。第一,基於物價走勢、實體經濟部門盈利水準與名義融資成本的比較,“雙降”政策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防風險營造了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但同時需要實體經濟部門的“有效”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的高效率金融服務供給加以配合。第二,考慮到生産者價格指數連續40個月以上負增長,需要高度關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等其他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配合,盡可能降低理論界通常所認為的貨幣政策存在“治理物價上行效果優於治理物價下行”非對稱效應。第三,經濟運作的關鍵因素仍然在於中國處於“新常態”環境下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的塑造,貨幣政策為經濟運作營造了良好的環境,真實經濟增長則需要依靠實體經濟部門和金融機構的良性互動。

  國壽安保分析人士認為,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宏觀整體流動性依然會維持相對寬鬆,這將有利於緩解人民幣貶值帶來的資本流出壓力。降準、降息有利於穩定市場對於經濟增速的預期,有助於化解實體經濟失速下滑的系統性風險。在經濟增速預期趨穩的情況下,股市底部有望逐漸顯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