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理財 > 正文

字號:  

新時期 新挑戰 新使命——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第四屆財經高峰論壇上的講話

  • 發佈時間:2014-08-23 23:31:48  來源:銀監會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時期 新挑戰 新使命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第四屆財經高峰論壇上的講話

  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今天會議的主題是“兩岸及香港金融和合作新機遇”,突出了一個“新”字。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金融形勢發生了深刻改變,表現出了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對兩岸三地的金融發展和合作來説,機遇與挑戰並存。今天,我主要從金融監管的角度,談談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的新挑戰,和應當承擔的新使命。

  一、新時期

  目前我們所處的新時期,有九個鮮明的時代特徵:

  一是後金融危機時期。肇始於2007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也是全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目前全球已經從危機全面爆發階段進入了改革重整和復蘇階段,危機的最終解決機制將深刻影響今後一段時期世界的整體經濟和政治框架。

  二是治理危機與經濟復蘇並重的重要時期。過去幾年來,治理危機和促進經濟復蘇是全球經濟金融領域的主旋律。各國綜合運用金融、財政、貨幣、貿易及産業政策,穩定市場信心、恢復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刺激經濟全面復蘇。同時,整固財政,強化財政紀律和預算約束,推動金融監管改革,規範金融機構行為,加強危機治理。

  三是財政貨幣政策的重大調整時期。危機後美聯儲綜合運用常規和非常規貨幣政策,先後10次大規模降息,並使用了流動性工具創新、信貸寬鬆和量化寬鬆等新的政策工具。各國政府實施了大規模刺激性財政政策。這些措施奠定了全球經濟以較快速度復蘇的基礎,但也存在政府資産負債表大幅擴張,流動性過度寬鬆等副作用。

  四是金融監管制度、規則的重大變革時期。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監管規則密集調整。第三版巴塞爾協議構建了資本和流動性監管同步強化、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相結合的銀行監管框架。各國金融監管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擴展。影子銀行被納入監管範圍,金融産品創新和金融消費者保護要求進一步提高。

  五是金融結構的重大變化時期。一些國家長期以來的金融混業經營結構在危機中表現出了脆弱性。美國“沃爾克規則”、英國“柵欄原則”以及歐盟的利卡寧方案等,力圖將各類風險不同、對金融穩定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同的金融行為,以隔離的方式區分開來,施以不同程度的監管。這是一條既不同於完全混業,也不是嚴格分業的中間路線。

  六是金融發展模式的重要轉型時期。危機證明,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自我迴圈、自我膨脹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危機後各國對於複雜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強化,表明瞭對過度金融投機的限制態度。近年來歐洲強調“再工業化”,美國出臺“出口倍增計劃”,也體現了以實體經濟發展為根本的思路。

  七是金融全球化的重大演變時期。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在全球範圍內快速傳導,危機中各國在金融穩定理事會、G20以及巴塞爾委員會等層面開展協作。從金融的全球化、金融規則的全球化、金融風險的全球化、金融危機的全球化到危機應對的全球化,我們面臨著一個更開放的世界。

  八是金融創新的重要完善時期。國際金融危機前,金融創新産品蓬勃發展,但是其風險被掩蓋于繁榮之下。規範並引導金融創新産品的發展是危機後監管改革的重點之一,金融創新將可能在風險得到良好控制的條件下,實現更為穩健的發展。

  九是金融風險的複雜性和系統性進一步強化的時期。當前,金融業既面臨傳統的信用風險、基礎性的業務合規風險,也面臨著業務多元化、複雜化帶來的新風險;既面臨單體機構的風險,也面臨跨業、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二、新挑戰

  盤點新時期國際國內經濟金融態勢,以下七大挑戰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是各國經濟發展復蘇不平衡的挑戰。當前,美國經濟增長有所加快,就業好轉、消費和企業投資逐步回暖;日本出現短期復蘇;歐元區進入弱復蘇狀態;新興市場國家增長趨緩且存在潛在滯脹風險。這種發展復蘇不平衡的態勢,使得各國在應對危機時所建立的協調機制更多地被國內經濟目標所取代。

  二是發達國家寬鬆刺激政策退出的挑戰。美聯儲自2013年12月起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促使全球經濟逐步進入流動性縮減和利率回升的通道,並使得資本從新興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回流,影響全球經濟的整體性復蘇。

  三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貨幣貶值、資本外流和金融市場波動的挑戰。今年以來,阿根廷、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均出現了貨幣貶值、股市下跌、債券遭受嚴重拋壓等現象。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市場的動蕩,既與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等外部因素有關,也與自身經濟結構仍然存在失衡等內部因素有關。

  四是影子銀行及監管套利的挑戰。危機後備受詬病的影子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監管套利。正規金融體系監管越嚴格,也就越有可能將原本在傳統銀行體系開展的業務擠到影子銀行中去。影子銀行對金融安全的潛在和現實威脅將是長期的,對金融監管的挑戰也是長期的。

  五是金融風險跨國家、跨地區、跨系統、跨市場傳染的挑戰。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的不斷深化,使金融風險跨國家、跨系統傳染的可能性上升。很多新的金融産品拉長了業務鏈條,涉及多個市場仲介和交易環節,具有跨市場、跨行業的特徵,一旦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會迅速波及多家機構。

  六是提高資本和流動性監管標準與加強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挑戰。第三版巴塞爾協議提高了資本和流動性的監管標準,增強了單體金融機構和整個金融體系的抗衝擊能力。但是更高的資本和流動性要求必然會增加銀行的放貸成本,並可能因此減弱對實體經濟的信用支援規模。如何在提高資本水準的同時保障實體經濟的長期增長是監管者面臨的國際難題。

  七是中國面臨的特殊挑戰:經濟增長放緩,産能過剩,結構調整,利率市場化。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産能過剩等深層次矛盾凸顯。同時,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處於關鍵階段,將對銀行業經營模式和盈利能力造成直接衝擊,並對經濟社會造成多方面的影響。

  三、新使命

  在新的時期,金融監管者肩負著維護金融安全,防止新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使命。為此,我們需要重點處理好六個關係。

  一是處理好增強銀行體系安全性、穩健性和支援實體經濟的關係。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同存共榮。銀行業的發展必須以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作為出發點與落腳點,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自身的安全穩健。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有賴於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健運作。

  二是處理好支援金融創新與維護金融安全的關係。金融創新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價格發現功能、滿足金融消費者需求和金融機構發展轉型的現實需要,但是也容易帶來新的金融風險。監管者必須把握好金融創新與防控風險的平衡,做到鼓勵與規範並舉,培育與防險並重。

  三是處理好放鬆金融管制與加強金融監管的關係。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利於提高金融體系的服務效率,也可能增加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因此,金融市場化改革與加強金融監管需要攜手同行,穩步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同時強化監管治理,為市場化改革保駕護航。

  四是處理好發揮市場功能與強化市場紀律的關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促進金融資源高效配置的必要途徑。但是,自由市場並不是萬能的,應進一步強化市場紀律,完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避免市場惡性競爭和風險積累。

  五是處理好維護存款人、金融消費者權益與防範金融道德風險的關係。維護國家的金融安全,維護金融消費者和存款人的切身利益是金融監管的職責所在。此次國際金融監管改革非常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目前我國“一行三會”均成立了消費者保護機構。應當注意的是,金融消費者保護應當遵循“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的原則,避免引致金融機構道德風險。

  六是處理好處置個體性風險與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關係。金融監管應當構建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相結合的政策框架。進一步提升對單家銀行機構的風險監管能力,改進監管工具方法,強化監管執行力和行為糾偏。同時提高對系統性風險的識別、監測、應對能力,不斷增強監管的前瞻性。

  女士們,先生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的挑戰,我們要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在更高層次上實現金融體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支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謝謝大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