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國外捐款給中國形象加分
- 發佈時間:2014-10-31 09:54:00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陳晶
中國企業家潘石屹向耶魯大學捐助1000萬美元,和上次他向哈佛大學捐助一樣,引起不少爭議。有人質疑此舉是“為兒子買入學門票”,也有人批評為何不捐助給國內大學。
這些批評和質疑,要麼是不了解國外大學的運作方式,要麼是對慈善抱有狹隘思維。像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這些國際名校,都有自己的董事會,有一整套成熟的運作機制,既不是説你想捐錢就能捐,也不是説你捐了錢就可以手握就讀這所大學的“入門券”。如果事情有這麼簡單的話,相信這些大學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至於説潘石屹為什麼給這些國外大學捐款,首先這是企業家的個人選擇,無可厚非;再者,他所捐款項是定向資助考上這些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錢還是用在中國孩子身上;其三,借助這些大學成熟的基金運作模式,不但可確保捐款用到實處,而且不會成為一筆“死錢”,可提高捐款使用效率。僅這些理由,都不該對企業家的捐贈行為冷嘲熱諷。
這裡還想説的一點是,大家對中國企業家走出國門搞慈善,對國際社會有所貢獻,更應抱以積極對待態度,樂觀其成。慈善無國界,從來沒有規定中國企業家只能在國內捐贈,而國外的慈善家也不準進入中國。放眼當下,許多慈善機構和慈善人士到不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人們,更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不必諱言,以往總是國外慈善人士到中國來的情況多些,這一方面是因為,曾經我們與國際社會的民間慈善交流不多;另一方面, 以前中國企業家實力並不雄厚,視野並不寬闊,還沒有發展到能夠掏錢設立慈善基金會、為國際社會盡點責任的程度。簡言之,一個國家的民間慈善力量是否壯大,與企業家的實力與眼光是相匹配的。
現在走出國門搞慈善的企業家逐漸多起來,恰表明國內企業家實力越來越雄厚,慈善意識也日益提升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一個國家繁榮壯大了,就要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一家企業、一個人也是如此。中國企業家主動走出國門,為國際社會的慈善事業奉獻一己之力,這既是企業家自身的理念進步,也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日臻成熟的表現。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如果這時候中國企業家還只會“悶聲發大財”,無疑和一個經濟大國的形象不相稱。
就此而論,對中國慈善走向世界不僅要鼓勵,還要為之點讚。這些慈善家在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是在給中國的國際形象加分。這麼來看的話,如果還有人抱怨潘石屹為什麼不把錢捐給國內大學,那就不僅是心胸狹隘,還是見識短淺了。
@阿豆:雖然潘石屹説,他的目的是致力於“給中國最優秀的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機會。”但我認為,與其把錢捐給上得起國外大學的孩子,還不如捐給國內那些連學都上不起的貧困兒童呢。先救助好國內的孩子再給有條件的孩子助推一把,這才叫給中國形象加分。
@杉菜:縱觀潘石屹成長史,他當年讀書窮困時不也希望周圍“他大舅、他二舅”來救濟幫助一下嗎,當時怎麼不見有國際友人來幫他呢。現在,從潘蘋果、房奴按揭款裏掙的錢去捐國外,讓我們情何以堪啊。再説了,那些世界名校的精英用完“潘氏獎學金”後,又有幾個能回來建設祖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