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能源 > 正文

字號:  

核電重啟遇乏燃料庫飽和 千億後處理大廠籌建緊迫

  • 發佈時間:2015-08-25 07: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到2020年,我國如果實現規劃的58GW核電裝機目標,核電廠每年産生的乏燃料將超過1000噸。同時,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旱透露,目前大亞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已經飽和,田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接近飽和,已經建成的離堆乏燃料濕法儲存設施也已貯存飽和。多位核工業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乏燃料後處理大廠建設已經迫在眉睫。但無論是自主技術還是中法合作,乏燃料後處理大廠投資強度均超過普通核電站,建設週期超過10年,投資額更是動輒數千億元。“乏燃料處理沒有技術就是負擔,有能力就是財富。”曾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高級工程師的李映發告訴記者,乏燃料後處理在處理費用和資源再利用上都能産生經濟效益,而針對核電“出海”,後處理能力也會在商務談判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從而提升我國核電站國際競爭力。

  乏燃料庫幾近飽和

  2011年日本福島事件後,我國暫停審批所有核電項目。2013年之前,政府對核電整體持審慎態度,而2014年後政策開始走向積極。2014年12月田灣核電站二期獲准開工,2015年2月遼寧紅沿河5、6號機組獲准開工,我國進入核電項目審批密集階段。

  截至2014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增至22台,總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在建28台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062萬千瓦,均分佈在沿海地區。而在核電快速發展的同時,乏燃料問題不斷凸顯。

  目前國內外乏燃料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一次通過”戰略,即乏燃料經過冷卻、包裝後作為廢物送到深地質層處置或長期貯存;二是後處理戰略。中核集團稱,其始終堅決貫徹我國已經確定的核燃料閉式迴圈路線,致力於將核電站卸出的乏燃料進行後處理,並將乏燃料後處理提取的鈾钚材料再迴圈利用。

  一般而言,各個核電廠都建有乏燃料貯存水池,自身反應堆卸出的乏燃料會暫時儲存在這一水池中。由於核電站自備的貯存水池容量有限,需要將乏燃料進行專業運輸,送到後處理廠。

  而後處理廠的設計與建設是一項技術難度很大的複雜的系統工程,從設計、建造到調試、運作的時間跨度超過10年。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年後處理能力相對較弱。中核集團離堆乏燃料貯存水池是目前我國唯一接收商業壓水堆乏燃料組件中間貯存的設施。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投入商業運作的核電機組共25台,總裝機超過了23GW。按此測算,已經産生了較大規模的乏燃料。到2020年,我國如能實現58GW的核電裝機目標,核電廠每年産生的乏燃料將超過1000噸。

  為核電出海增籌碼

  “乏燃料後處理肯定是迫在眉睫的。”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吳王鎖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乏燃料後處理是核燃料迴圈産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至少應該把我國自己産生的乏燃料儘快處理。

  如果後處理技術不能快速實現産業化,中國核工業將面臨著乏燃料無處存放的境地。隨著乏燃料在堆貯存水池的逐漸滿容,乏燃料運輸能力、貯存設施、後處理能力均有短板,這成為我國核燃料迴圈後段面臨的現實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電工程公司總經理劉巍的《加快乏燃料商業後處理能力建設促進核能健康發展》政協提案中涉及了這一問題。劉巍提出,發展商用後處理技術是確保核能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加大商用後處理能力有助於我國核電“走出去”。

  全國人大代表、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紀也表示,實施核電、核燃料一體化“走出去”戰略,將大大提高我國出口核電的國際競爭力。提供全壽期核燃料供應服務與乏燃料後處理和退役服務,僅單臺核電機組就將帶動國內産值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有後處理能力在核電出海談判上肯定更有競爭力。”李映發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出口核電站就存在乏燃料後處理的問題,有的國家沒有處理能力,就會有這方面的需求,商務談判上肯定會涉及到。

  李映發分析稱,乏燃料處理要求很嚴格,一些國家雖然有錢建設核電站,但是受到技術、經濟和地域條件限制沒法做後處理。而乏燃料回收後,後處理上能收取到處理費用,經過處理還能提取出高價值的資源。

  面臨千億投資挑戰

  不論是國內核電站還是核電出海需求,不論是自主技術還是中法合作,乏燃料後處理大廠投資強度均遠超核電站,建設週期超過10年,投資額更是動輒數千億,其推進艱難程度可以想像。

  而乏燃料處理的資金來源卻顯得頗為單一。2010年7月,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佈了《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基金辦法》),乏燃料基金要承擔乏燃料運輸、貯存、處理、處置各環節任務的全部投資。

  而法國後處理廠建設,是通過與電站業主以“成本+管理費用”的形式所簽訂的合同來籌資的。英國核燃料迴圈後段投資資金來源是核電公司建立的乏燃料儲備金和後處理公司與核電公司簽訂的建設、服務合同。

  按照我國《基金辦法》的要求,核電站發電的上網價格中每度電需提取0.026元作為乏燃料基金,但此基金被指不能滿足後處理項目投資的需求。

  作為非常複雜的商用後處理大廠,其面臨的資金和管理挑戰不言而喻。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細賬,以800噸/年後處理廠建設費用1500億元計算,壽命40年,每年可以滿足40座百萬千瓦壓水堆卸出的乏燃料處理需求,而這40座核電站每年乏燃料後處理基金約為73.6億元,累計40年的後處理基金接近3000億元的規模。

  但在40年的過程中,這種計算必須考慮到資金價值。假設折現率為4%,40年來的後處理基金,折合到後處理大廠建成時的價值約為1510億元,剛好接近其建成價格,但這裡並沒有考慮後處理廠的運營費用、退役費用、高放廢物處置庫等的費用。

  此外,有業內人士撰文指出,後處理廠建設項目因處於前期工作階段,按照政府項目審批規定不能給錢。而不開展前期工作又無法使項目獲批,於是後處理項目便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