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能源 > 正文

字號:  

專家稱新一輪電改要清晰把握9號文的隱患

  • 發佈時間:2015-08-17 00:31:5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馮永晟  責任編輯:李春暉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9號文”),標誌著自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方案》(5號文)以來,市場化改革終於再度起航。

  9號文的突出特徵是放棄了5號文以來以“輸配分離”為代表的結構分拆路線,轉向以促進市場交易為目標的機制改革路線,這無疑成為一項重要進步。不過也要注意到,9號文主要是原則性規定,其實施需依靠眾多配套文件的支撐。然而配套文件卻遲遲未能完全出臺,反映出電力體制改革的複雜與難解,更重要的是,反映出9號文中存在的隱患。

  首先,9號文未對競爭性市場結構形成正確判斷。

  儘管以往的輸配分離觀點誤解了結構分拆的環節與成本,但其初衷之一,即形成批發市場競爭結構卻具有合理性。然而9號文提出的售電側改革卻迅速倒向另一個極端,即適宜結構分拆的環節保持原狀,轉而引入難以奏效的競爭,從而忽略了批發市場競爭結構的構建。理論和實踐均表明,若無競爭性電力批發市場支撐,電力零售競爭不可能實現;即使批發市場充分競爭,零售市場是否適宜引入競爭仍取決於零售側的需求特徵和規制政策。因此,現有的售電側競爭政策著實令人費解。

  實際上,政策界對售電側與理論界對售電側的理解並不一致。政策界的理解根源於對計劃體制下電力企業“發、輸、配、售”職能的傳統定位。由於計劃體制並不關注這些功能間的技術性和經濟性劃分,因此沿革下來的傳統思路自然把“售”側重理解為面向最終用戶的零售功能,而忽略了批發交易功能。但是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根本技術因素主要來自於供給側,即發電和電網的技術進步改變了供給側成本結構,而需求側的根本特徵——缺乏價格響應、無法實時結算和無法跟蹤潮流等卻難有明顯改觀。因此,“售”的真實職能不但從發電側就已經開始,而且在目前及可預見的將來,也主要集中于供給側——這恰恰構成了批發市場改革的主要內容。

  由於9號文缺乏對批發市場中競爭結構的謀劃,售電側改革很難取得成效,零售競爭面臨走入歧途的風險。對於目前各地蜂擁而起的售電公司成立浪潮,需要政府保持冷靜的認識,因為這些所謂售電公司的長期利潤很難來自零售環節,而只可能來自於目前仍未出現的批發環節。針對當前問題,必須調整售電側改革方向,即通過對電網企業實施法人分離,將售電業務與電網業務實現系統的財務分離和功能分離,這是進一步推進改革的必要基礎。

  其次,9號文未對競爭性電力交易模式形成明確定位。

  儘管9號文提出了關於電價形成機制、電力交易體制、電力交易機構和發用電計劃等多方面的改革任務,但紛繁分散的任務設置並未反映出統一的目標和明確的目的——完成這些任務要達到什麼,以及為了什麼?從國際經驗看,雖然各國之間並不存在電力交易的標準模式,但其改革進程和成效卻有相似的理論判斷標準——構建競爭性電力現貨市場,向市場主體傳遞電力商品的真實社會價值,有效地引導生産、消費和投資。9號文指出的各項改革任務雖各有側重,卻未能指向同一個中心,掣肘局面恐將不可避免。9號文並未理清現貨交易與遠期交易的關係,側重鼓勵遠期的雙邊交易,根本上缺乏效率考量,利益調整的色彩非常突出。

  當然,對現貨交易和遠期交易兩種組織形式的選擇而言,不但理論上存在著爭論,實踐上的差異更大。但無論如何中國電力體制改革都需要在一體化形式和分離形式兩種基本的競爭市場組織形式中做出方向性的抉擇。簡單來説,所謂一體化和分離是針對電量、輸電容量和備用容量等是否分別定價,以及系統運營機構對遠期市場的控製程度而言。在一體化形式下,系統運營機構往往通過市場主體報價和系統優化的方法控制所有交易;在分離形式下,系統運營機構則主要管理電網阻塞和實時平衡,最小限度地干預各類遠期交易。儘管兩種組織形式在特定理論條件下具有相同效果,但現實差異明顯。一體化形式包括美國的新英格蘭、紐約,以及2001年之間的英格蘭和威爾士等,分離化形式則包括澳大利亞和美國德州等。

  9號文的努力方向似乎是直接向分離形式邁進:既主張擴大雙邊交易,又主張對電網使用採取成本加成定價,還主張備用的雙邊交易或補償機制。但多管齊下的措施背後是對理論和國際經驗的誤解,及對現實情況的偏離,結果將是既損害原有的協作經濟性,又無法釋放市場激勵。實際上,進入21世紀後,各國競爭性電力市場的組織形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其本質是各國根據實際情況在系統協作性和市場激勵間重新尋求最佳權衡。

  這一過程得益於機制設計理論的支撐,但本身性質上屬於契約關係的發展。理論上,如果契約關係足夠充分,那麼選擇一體化和分離形式並無顯著差異,但現實契約關係總是不充分的。中國目前尚不具備競爭性的一體化組織形式下的基本契約關係。在這種條件下,直接向更自由化的組織形式過渡,難度極高,風險極大。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來看,中國都應適宜選擇側重於系統協作性的一體化組織形式,國際經驗上可借鑒電力庫的組織特徵。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電力商品的獨特技術特徵決定了電力市場比任何其他商品市場都更加需要機制設計,也正因為如此,改革方案的系統思維才更加重要。9號文配套方案必須要進一步澄清模糊認識,明確改革思路,消除改革隱患。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