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醫藥 > 正文

字號:  

山西“藥材第一村”: 昔日憑藥富 如今轉型難

  • 發佈時間:2015-08-17 00:31: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出山西省襄汾縣城往西南走三公里,看到路邊一家連一家的中藥材經銷站,便到了荀董村。“荀董”這個村名據説來自晉國名臣荀息和董狐,而如今,這個村子更多地因為中藥材生地而聞名。

  《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村口的牌坊上,赫然寫著“華夏藥材第一村”,兩側還撰著楹聯:“古砦功赫孕荀董雙相安社稷,新村名噪興藥材一業振家邦”。

  “中藥材市場上,一説生地,都知道咱們荀董!”荀董村生地産業帶頭人高有倉介紹,經過30多年的發展,荀董已形成以生地為主,附帶經營丹參、黃芩、柴胡、白芍等多種中藥材的産業格局,年銷售生地2萬噸,佔全國銷量的2/3,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以生地為主的中藥材集散地。

  生地,又叫生地黃,是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主産于河南、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的功效,是六味地黃丸等中成藥的主要原料。生地是在秋季採挖地黃後經過乾燥製成,若將生地再進行蒸煮,即成“熟地”。

  村民們説,荀董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搞生地種植,由於生地一度賣不出去,荀董人就到全國各大藥材市場跑銷路,逐漸走出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産業化路子。“那時村裏家家戶戶搞生地,一年收入十幾萬很普遍,上百萬的也不少。”藥材經紀人張彥斌説,當時要是聽説哪家買了小汽車,肯定是荀董的;要是到城裏買東西説自己是荀董人,價錢一定講不下來。

  荀董的生地産業還帶動了當地運輸業、加工業、服務業等相關産業的發展,解決了部分農村富餘勞力的就業問題。每年農曆九月到十二月集中加工生地期間,周邊村鎮受雇到荀董村烤生地的農民不下兩千人,單人一天的收入可達120元;村裏還常年有七八十個裝卸工,僅靠裝卸藥材,一年收入在7萬元以上。

  近年來,荀董村的生地産業也在發生變化。由於生地不能重茬種植,附近能種的地已經不多,不少村民遠赴河津、永濟、陜西等外縣外省包地種植,或是給當地提供種子、技術、再回收藥材;從前在外跑的經紀人有了穩定客戶,只需在家裏用電話、網路接訂單。

  “現在幹的人少了,但是規模都大了,以前是遊擊隊,每家三五十噸,現在是正規軍,都是一兩百噸。”高有倉説。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荀董村採訪期間,“壓力”成為一個常常被提起的詞。一些生地大戶説,近兩年中藥材市場整體疲軟,生地價格下跌,銷售也受到很大影響。“去年我只收了五六百噸,比往年少了一半,主要是要貨的人少,銷不出去。”張彥斌説,村裏三四成的人已經不幹了,都出去打工了;在外包地的面積也從去年2000多畝減少到今年的1000多畝。

  市場低迷與國家加強藥品監管有很大關係。我國從2011年開始實施新版藥品GMP認證,中藥飲片生産須在今年年底前達到新版GMP要求,否則不得繼續生産。由於品質問題多發,一些藥企還被收回了GMP證書,甚至被責令停産。“藥企生産量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也就少了,預計這一情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高有倉説。

  “另一個問題是,地黃産地遷移使得荀董人的優勢減弱。”襄汾縣中藥資源動態變化監測站工作人員楊麗平説,由於地黃産地不斷向外遷移,使得運輸成本越來越高,影響産品的競爭力。“現在河南的地黃數量多,他們離市場近,價格更低,對我們的衝擊很大。”

  在市場壓力迫近的同時,荀董的生地産業自身還存在産品附加值低、品質較差、管理粗放、內部無序競爭等問題。

  “雖然現在規模很大,但是我們的産品品質不行,而且都是粗加工,辛辛苦苦一公斤掙一點錢,成了給別人打工。”高有倉説,現在大夥已經有了共識,荀董藥材産業應當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深加工産品,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