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疏解衛生資源:天壇醫院後年完成搬遷
- 發佈時間:2015-11-23 09:44:17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2月5日,燕達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曉莉在談燕達醫院和朝陽醫院合作後的變化。
2月5日一早,從朝陽醫院派駐燕達醫院擔任副院長的盧長林在手術間隙吃著早飯。
11月18日,燕達醫院,來自天壇醫院的神經內科醫生張玉梅在為患者診治。
北京醫生坐診燕郊 醫院手術量翻五倍
從北京交通樞紐之一的四惠一路向東,不堵車的情況下,大約40多分鐘即可出白鹿收費站,到達河北省“北三縣”之一的燕郊。
這裡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前沿地區之一。去年在京冀兩地衛生部門推動下,天壇醫院、朝陽醫院、首都兒研所以及北京中醫醫院等,陸續與燕郊地區的河北燕達醫院簽署合作共建協議,將北京核心區優質醫療資源向河北轉移,填補京東地區醫療水準較弱的情況。
一年過去,曾經硬體齊全到成為電視劇取景地,卻缺少名醫,門診量、住院量均較低的燕達醫院逐步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北京、河北病患選擇來此就醫,婦産科、神經內科、中醫和老年養護中心風生水起。
對於北京來説,將集中的醫療資源向外疏解,也是緩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衛生醫療資源會隨著産業、人口疏解進行,京津冀三地之間的醫療合作項目,也會逐步增加。
“家門口”有專家 80歲老人燕郊養老
11月18日,虛歲80的劉東(化名)老人推著輪椅出現在了燕達醫院門診部,打算借天壇醫院和燕達醫院合作辦醫一週年義診之際,看看自己的腦神經問題。
從她目前居住的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到這裡很近,“推著車十來分鐘就到了”。自從去年在市區一家醫院做完手術,她在這個養護中心已經生活了一年多。
“要在這裡進行癌症康復”,劉東原本居住在北三環的安貞醫院附近,手術後,市內的醫院和養護中心不適合康復,醫生建議她到燕達醫院來。
劉東化療時傷及了神經細胞,導致手腳行動不便。而在燕達醫院,有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科的醫生出診。
這是劉東術後康復計劃的初試,“其他的事情慢慢來”,她説,80歲的人不可能一點毛病都沒有,解決了癌症康復問題,其他的小病可以慢慢看。
劉東不擔心看病的問題。她所在的養護中心與燕達醫院同屬於燕達國際健康城,也是“京津冀醫療一體化”的試點單位,燕達醫院通過與各類優質醫療資源的合作,提升其醫療、護理等方面的軟實力,讓居住在養護中心的老人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與北京大型三甲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也是為養護中心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強大醫療保障。
同時,養護中心也滿足了眾多北京老人的養老需求。據燕達醫院執行院長李海玲介紹,目前入住的近800人中,95%為京籍的老人,“可以説,為緩解北京養老床位緊張這一社會問題做出了積極貢獻”。
實際上,承接北京醫療、養老功能是燕達醫院的任務之一。因為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數據,去年北京市內三級醫院外來就診患者達3036萬人次,其中外來就醫流動人口日均70萬左右,其中人數最多的來自於河北省,約佔23%。
北京醫生來後 燕達門診量同比增244%
為劉東義診的,是一位來自天壇醫院神經內科的主任醫師張玉梅。從2014年11月18日開始,她已在北京、燕郊之間奔波了整整一年。
“醫教研全部由我們負責”,張玉梅一到燕達醫院,就被任命為神經內科的行政主任。每週一、三、四,她在燕達醫院出診,週五全天查房,其間穿插著專家講座,“我要求大夫不要看報告,而是看片子”,張玉梅做講座時要求醫生有這樣的能力。此外,她開設了天壇醫院週末專家門診。
一年過去,張玉梅所在的神經內科從只有6個醫生發展到組建起了一個13人的團隊。
而隨著北京部分醫院人員及技術的輸入,河北燕達醫院的管理和臨床診療水準迅速提升,醫療服務提供總量顯著增加。從去年5月份開展合作以來,燕達醫院的門診量同比上年增長244.73%,住院人數同比增664.76%,手術量實現同比增長482.87%。同時,醫院的急診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當程度的增長。
“病人不是看病,也看這個‘廟’”,張玉梅説,增長的病人中,除了日益增加的外省市病患,也有很多是燕郊地區居民口口相傳帶來的。2015年8月份,燕達醫院門診人次比7月份增長2476人,增長率20%;8月份門診人次與去年同期對比增長6129人,增長率68%,其中來自北京和燕郊地區的患者數量均有大幅提升。
據燕達醫院執行院長李海玲介紹,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背景下,燕達醫院已經與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兒研所、北京中醫醫院均建立起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涉及婦産科、腦科以及養老等方面。
除了與天壇醫院共建腦科中心,燕達醫院還與朝陽醫院聯盟共建。截至目前,北京朝陽醫院已派出5名院級管理人員、6個科室13名醫生以及7名護士長期在燕達醫院工作,雙方還建立了跨地域的雙向聯動轉診。
李海玲説,患者如果在北京朝陽醫院就診後入不了院、排不上檢查或手術的時候,可以自主選擇由朝陽醫院的醫生開具相關證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陽與燕達多趟的患者免費班車,前往燕達醫院接受進一步的醫療服務。
去年5月份至今,已有2800余人次來自北京朝陽醫院的轉診患者,在燕達醫院接受MRI檢查,有效緩解了患者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由朝陽醫院專家到燕達醫院進行會診、開展手術的案例共有285例。
北京患者報銷難 醫保互認待打通
儘管北京醫生已經為燕達醫院帶來了大量病人,但受限于醫保報銷等問題,如何吸引更多的北京病人,是實現北京醫療資源大疏解的關鍵點之一。
“多虧了護士熱心幫我跑手續,不然報銷太費勁了”,11月18日,住在燕達醫院心臟中心的患者尹先生,是北京常營地區的本地人。2010年,他就開始在朝陽醫院就診,治療房顫的問題,但由於經濟原因一直沒有根治。
今年,尹先生房顫引發血栓,在朝陽醫院醫生推薦下來到燕達醫院接受手術,便遇到了異地報銷問題。
據心臟中心護士長吳女士介紹,尹先生作為北京城鎮醫保患者,需要先到自己單位辦理異地安置申請表,再選擇異地定點醫院蓋章並到當地社保所備案蓋章,再回到原地社保所備案蓋章,整個流程需要兩三個月,而由於尹先生情況特殊,需要妻子陪護,這些手續都是護士幫忙跑下來的。
這也是目前北京患者前往燕達醫院就醫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李海玲介紹,燕郊地區內近70萬的常住人口中,有超過30萬人擁有北京醫保。
通過與北京優質醫療資源的合作,已有越來越多持有北京醫保卡的患者來到燕達醫院看病就醫,但是醫療保險異地轉診制度各項報銷手續繁雜,時間週期長達三四個月,患者報銷一次藥費可能要跑上好幾趟。
同時,患者對醫保政策的一絲疏忽就可能導致無法報銷。吳女士介紹,已經出現了部分本已分流來的患者流失離院的情況。
李海玲建議,建立北京和燕郊兩地醫保互認互通模式,北京市醫療保險機構可以指定河北燕達醫院為域外就醫的試點醫療機構。針對域外試點醫療機構就診的人群,參照就醫地區的醫保目錄及醫療保險補償政策執行。“避開各區域的不統籌、醫保目錄不一致的問題。”
如果此種方案較難實現,李海玲認為,也可以通過指定補償模式,針對域外試點醫療機構就診的人群,單獨制定醫保補償政策。“例如起付線、報銷比例及年度最高限額”,她説,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與呼和浩特市新農合管理中心,就建立了跨省出院即報模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就醫。
- 對話
北京正制定衛生資源疏解方案
醫療機構疏解工作小組已經成立;醫療服務的轉移將與産業疏解聯動
在專家門診“一號難求”、市民“看病難”等問題的另一面,是北京並不遜於其他國際化大都市的數字——每千人擁有4.1位醫生、4.9位護士、5張病床(床位)。2014年,北京市醫療機構門急診服務總量達到2.3億人次,每人平均期望壽命81.81歲……
然而,大量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于中心城區,卻導致了門診壓力大、床位緊張,乃至衍生出交通擁堵等諸多問題。
北京醫療資源大疏解前路如何?將對城市發展産生哪些作用?近日,新京報記者就此對話北京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
天壇醫院2017年基本完成搬遷
新京報:北京部分醫院與燕達醫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目前成效如何?
相關負責人:這其實是北京市醫療資源向外疏解的方式之一。近年來,北京市已開始引導多家大醫院同天津、河北對接,以此來分解北京就醫壓力,目前燕達醫院的門診量、住院人數等都有了較大增長。
而通過這些舉措,既能將北京優質醫療資源整合併釋放到需要的地區,快速提高當地的醫療水準;也能疏解北京市區內過分集中的醫療資源,緩解“大城市病”。
新京報:北京醫療資源疏解的整體情況如何?
相關負責人:天壇醫院、朝陽醫院等已經與燕郊的燕達醫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希望能吸引部分通州居民前往燕達醫院就醫。
另外,天壇醫院整體遷建工程主體結構已于2015年5月封頂,預計2017年基本完成搬遷;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設計批復;北大醫院大興院區項目正在辦理前期手續;友誼醫院順義院區項目完成規劃選址,取得機構設置批復。
三地醫療技術可互相取長補短
新京報: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於北京醫療資源疏解有何作用?
相關負責人:分析數據,我們看到,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就診患者中,有32.6%來自外地,其中又有19%來自河北,總數大約為1400多萬人次。
於是我們思考,能否讓這1400多萬人次的河北來京求診患者,在自己家門口,獲得與北京水準相當的醫療服務?能否破解無序求診的醫療困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為北京市衛生部門帶來了一些契機,有助於讓我們看到在單個行政區域內無法解決的一些醫改難題,如果我們突破行政區劃的局限,在一個更大空間去考察人群的疾病譜和老齡化趨勢,考察群眾醫療健康需求,醫療資源的重新配置,會有日漸清晰的答案和路徑。
新京報:具體而言,需要三地衛生部門承擔哪些角色?
相關負責人:京津冀三地人口加在一起,有1億人左右,而且人群疾病譜和老齡化程度相似,三地的醫療技術之長,重點發展的臨床醫學服務門類,有條件、也有需求,相互結合,取長補短。
在這個過程中,三地政府、衛生計生部門的推動作用,是塑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比如推動京津冀之間的醫學人才交流、醫生跨區域多點執業的自由流動;在專家會診、託管、共建之外,拓寬更多醫療機構的合作路徑;醫療機構之間可以合作,每一類疾病的醫療服務團隊之間,也可以合作。
醫療資源疏解將與産業疏解聯動
新京報:除了北京市內的疏解,北京與津冀醫療方面的合作情況如何?
相關負責人:比如首鋼搬遷到河北曹妃甸地區,兩地衛生計生委簽署了京曹(妃甸)對口合作協議,把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通過共建、共管等合作形式,輸送到新的功能社區與周邊居民社區。
北京與河北張家口共同申辦冬奧會,除了積水潭醫院支援崇禮縣人民醫院發展,我們還會推動北京各大醫院與張家口地區的醫療合作。
新京報:今後北京在疏解醫療資源方面,還會有何舉措?
相關負責人:目前醫療機構疏解工作小組已經成立,正在制定衛生資源疏解方案。但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旨,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進産業轉移升級。
所以醫療服務要和産業疏解聯動,産業和人口都疏解了,醫療服務也應隨之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