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對話徐銘恩:生物3D列印技術能"跑"多遠?

  • 發佈時間:2015-01-11 09:41: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被科學家們寄予厚望的生物3D列印技術是如何取得突破的?其發展究竟能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福音?徐銘恩有著自己的理解。

  記者:把3D列印技術應用到醫學上,價值何在?

  徐銘恩:汽車有發動機、變速箱等部件,一旦壞了,可以更換。人的器官也會衰老,或者受到外力損傷,如何應對?

  現在的常規方法是器官移植。但中國器官移植的患者和供體的數量比是150:1。即使是那1個幸運兒,由於移植的器官來自於異體,受到人體的自體免疫系統的排斥,因此一生都要服用抗免疫的抑製劑。

  有沒有別的辦法?克隆是一種技術方案。但目前醫學上治療性的克隆,只對少數的幾個疾病開放,胚胎培養不能超過十四天。因為那時胚胎的心臟就開始跳動,神經也開始發育,已經是一個生命。所以不管是美國、英國還是中國,對人的克隆都是明令禁止的。當然克隆在技術上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3D列印技術具有的快速性、準確性及擅長製作複雜形狀實體的特性,使它在生物醫學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每個人的身體構造、病理狀況都存在特殊性和差異化,當3D列印與醫學影像建模等技術結合之後,就能夠在人工假體、植入體、人工組織器官的製造方面産生巨大的推動效應。

  記者:生物3D列印技術的發展,難在何處?

  徐銘恩:細胞3D列印的生物學基礎源自一個著名的實驗:把老鼠的動脈血管切成一個個的環狀結構,像甜甜圈一樣,把這些“甜甜圈”全部套起來,大約72小時後,這些“甜甜圈”重新長到一起,形成一個有功能的、可以輸送血液的血管。這個實驗説明,假如我們在體外用一種技術把細胞按照它體內的結構堆積起來,是有可能成為功能性的結構的。

  而在我的實踐中,第一個難關是細胞的損傷率。最初列印出來的細胞,損傷率幾乎達到90%以上,很多時候是100%。我剛剛做的時候,幾乎絕望。大概七八個月的時間裏,不停地做,每天換三四套實驗方案,換材料、換列印的參數,半年多以後,終於讓細胞在裏面活下來了。

  解決這個問題後,又碰到“幸福的煩惱”,細胞在裏面瘋長,把整個結構都填滿了;又或者是,細胞長起來了,但把支架給吃掉了,因為我們用來做支架的材料是對細胞有營養的物質。

  圍繞這些情況,又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實驗。慢慢的,我們可以控制細胞在裏面的生長,甚至可以控制細胞在裏面的分化。後來又發展到能預留出計劃中的通道。

  記者:除了來修補、替換人的器官以外,3D列印技術在醫學上還有哪些應用?

  徐銘恩:細胞3D列印技術在藥物研發領域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既有的藥物開發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高通量的分子模型,脫離人肌體的整體環境,所以篩選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是動物模型,動物和人是有種間差異的,動物身體有效的,到人身上可能就無效;動物身上無毒的,到人身上可能就有毒。因此藥物的開發産業投入非常大,但是成功率很低。

  現在有了3D列印技術,我們能用列印出來的人的細胞或組織器官進行藥物篩選,這給整個藥物篩選體系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此外,我們也成功完成了一些生物相容的生物支架的列印。生物3D列印的支架在宏觀和微觀結構上都可以很好地契合受損組織的結構需求,這在臨床上在為病人進行組織修復時,是非常重要和有用的。

  我們也在嘗試一些更有意思的工作,例如能不能把細胞列印到晶片上,然後讓細胞和晶片之間建立信號的傳導。

  記者:這個技術如果再繼續發展下去,會到什麼程度?

  徐銘恩: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用3D列印的技術做出人工的、人造的感受器官來,比如眼睛、鼻子。生物3D列印技術也可以幫助腦機介面的科學家研究清楚細胞和晶片之間是怎麼傳輸信號的,可以用大腦直接操控機器。

  我相信,通過研究3D列印,一定可以延長人類的壽命,但我個人覺得研究這樣的技術不是去追求違反自然規律的永生,能讓每個人活得更健康長壽一點、和自然和諧共存才是我們的追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