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醫院營收超75億 戲言讓河南人肝兒疼
- 發佈時間:2015-06-02 09:14:01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責任編輯:朱苑楨
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造價2000多萬元的機器人“達芬奇”正在為患者實施手術。該系統被稱為“全國少有、河南唯一。”
擁有7000張床位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號稱“全世界最大醫院”。
“因為發展了,好與不好都會有爭議。”
面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的採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稱“鄭大一附院”)醫務處處長茍建軍這樣説道。
最近,擁有7000 張床位,被媒體稱為“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因公佈2014 年營收情況而引來各界高度關注,甚至諸多非議。這家公立三級甲等醫院在2014 年實現營收75.21 億元,而外界有評論説,在這一喜人數字的背後是患者付出的高昂醫藥費,有河南本地媒體更戲言,鄭大一附院75 億的營收讓河南人“肝兒疼”。
在6 年時間裏,鄭大一附院的營收額如何從6 億元增長到如今的75 億元?其背後又折射出了河南省醫療資源怎樣的現狀?
床位7000張,全國第一;日門診量最高達21600人次,為河南同類醫院的4倍
公開資料顯示,鄭大一附院從2008年的6.8億元營收,迅速增至2013年的60億元,2014年又飆升至75億元。總營收位居河南省醫療行業第一,僅僅用了6年時間,與排名第二的河南省人民醫院45.8億元營收相比,超出其30億元。
數據證明,6年時間,鄭大一附院一直在飛速發展。
2014年,該院門診量為426萬人次,住院人數31萬人次。手術人數突破19.6萬台次,位居全國第一。其中肝臟移植手術100多例,腎臟移植突破230例,以上兩項在全國排名前五。
“這僅僅是鄭大一附院業務量大的冰山一角。”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透露,該院門診量最高時,一天達21600多人次,年平均每天在16000多人次。而河南中醫院、鄭州市人民醫院等知名醫院,每天門診量僅為5000人次左右。
“鄭大一附院可以説是醫院裏的‘巨無霸’。”上述人士表示,2008年之前,鄭大一附院床位不足2000張,而現在編制床位7000張,比原來的全國第一名——四川華西醫院多了3000張,“稱得上是全國第一”。
“歸根結底,鄭大一附院今天的發展是河南省情決定的。”茍建軍處長向記者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群眾的就醫需求給醫療資源帶來的壓力一直較大,但河南的醫療水準一直比較落後。雖然近幾年有所改善,但省內綜合實力較強的大型醫院仍然不多。
“現在全省重症患者基本上都到鄭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醫院等就醫。”鄭州市中醫藥學會秘書長張維博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條件改善了,就直接截流了大部分往“北、上、廣”等地求醫的患者。
“新農合的紅利釋放,也使老百姓有了‘不差錢’的感覺。原來不敢看的病,現在敢看了。”河南省平輿縣中心醫院急診科醫師楊同德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不光是省級的大醫院,縣級醫院病號也非常多。
解放軍鄭州153 醫院博士後、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郭效東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則透露,河南作為億萬人口大省,在2009年新醫改的推動下,2014年全省已有8000多萬農民參加“新農合”,參保率達98.77%。
“河南具有較強實力的醫院太少,也是造成我們患者集中的原因之一。”茍建軍分析説,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大醫院較多,而鄭大一附院是河南目前唯一一家集教、研、臨床診治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甲醫院。
新院長立下做大做強目標——是“激進擴張”,還是“變道超車”
鄭大一附院為什麼能吸引來那麼多的患者?
追根溯源,始於2008年時任該院副院長闞全程的“轉正”。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透露,闞全程任院長後雄心勃勃,提出了要將醫院做大做強的目標。這一做法,在當時被有些人認為有些“激進”。
彼時,雖然鄭大一附院在河南臨床地位獨具權威,集教學、臨床于一體,在省內擁有患者嚮往的知名專家和教授,但卻因河南省人民醫院年收入超過其6000萬、門診量超過其1000多人次而位居省內第二。
為了實現“彎道超車”,鄭大一附院上下也是“蠻拼”的。
“我們現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6718人。雖然規定每週五天半工作制,但各個科室基本上很少享受國家法定節假日,每天加班到晚上11點都是家常便飯。”茍建軍坦言。
“2012年是鄭大一附院的重大轉捩點。”茍建軍介紹,當年6月,該院建成國內最大、最先進的智慧化綜合性病房樓,總面積達12 余萬平方米,僅彩超設備就有100多臺,各種手術室近100間。49個病區,66間手術室以及CT、MRI、B超等檢查科室,是目前國內最大、非常先進的智慧化綜合性病房大樓。
“鄭大一附院的醫療設備絕對是世界頂級、國內一流,沒有幾家能與他們‘叫板’。”張維博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鄭大一附院斥資近2億元打造的CT(世界先進影像診斷技術)、MRI(世界先進術中核磁共振)、DSA等複合手術室,堪稱中國醫療行業內的“大手筆”,專家認為這一體系可為患者提供微創、甚至無創的手術治療服務支援,最大限度地降低誤診率。
2014年,鄭大一附院又投入使用了世界最先進的微創外科手術系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用於肝膽、泌尿、乳腺外科等眾多手術科室。業內稱此舉為“全國少有,河南唯一”。
2013年,鄭大一附院以年收入超過河南省人民醫院10億元而名列第一,2014年又超過其近30億元。
鄭大一附院還致力於打造一流的“人才團隊”。
據媒體報道,2014年11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勝利教授正式入職鄭大一附院,這是河南醫界引進的首位全職院士。目前該院正高級職稱、博士團隊1000余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1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723人,佔河南全省1500名博士學位醫生的一半。
國家衛計委醫院管理研究所統計評價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前30家醫院手術患者住院死亡率業務評比中,鄭大一附院患者死亡率為0.14%,遠低於基準值的0.37%。
“全世界最大的鄉鎮衛生院”——是偏面追求經濟效益,還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擁有河南最牛的一批專家團隊和頂級醫療設備,不去攻克研究疑難雜症,卻大病小病都治,連簡單的頭疼發燒都治。”鄭大一附院的高速發展也引來了坊間的一些爭議,某網站更是稱其為“全世界最大的鄉鎮衛生院”。
比如,有人質疑鄭大一附院身為河南唯一一家集教、研、臨床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甲醫院,3年時間僅有一項重大科研突破。
2012年10月,鄭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教授韓新巍帶領團隊研發的血管可回收支架(韓新巍式血管可回收內支架)被獲批進入河南醫院臨床應用,成為國內首創,填補國際空白。“就科研來説,與國內大醫院相比,確實還有一定差距。” 茍建軍處長也坦言。
“做大以後,想做強就難了。”張維博秘書長表示,規模超級的醫院,考驗的是管理者綜合駕馭能力。採訪中,記者發現,業內對闞全程這位“統帥”的評價判若雲泥,有人認為他是“杏林CEO”,經營做到了極致;有人則認為其偏離了醫院定位,必須直面“詰難”。
前述不願據名的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透露,該院以前每個科室一般為10至20位醫生的編制,現在多將科室分成數個小科室(如消化科室分為消化一、消化二、消化三等),“每個科室通過多收治病人、增加病床而多獲得的收益,將以獎金的形式按比例返還給科室的醫生,這等於變相鼓勵科室多收病人。”
“救死扶傷,是醫生職責,醫院沒有拒絕病人看病的權利。”面對爭議,茍建軍如是表示,“例如闌尾炎手術是小手術,算不上重症、大病,在縣醫院都可以做,但如果是急診,説不定就會發生一些其他情況,沒人敢拒絕。”
“追根溯源,還是因為基層醫院的醫療水準較低,優質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解放軍鄭州153 醫院博士後、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郭效東建言,要解決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政策引導十分重要。當前,無論是政府還是患者,“分級診療”的概念都需要強化。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葛明華曾建言,想更好地推行分級診療制度,必須對現有醫保的報銷政策做出調整,分別制定符合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不同等級醫院能力的疾病診治範圍目錄庫,並以此作為就診指引,逐級降低直至取消越級診治的報銷比例。例如,頭疼、發燒、闌尾炎在縣級醫院報銷比例為100%,市級為50%,到省級為10%,甚至0。
河南省衛計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該省的衛生資源配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優質衛生資源過度向城市集中,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相對薄弱。尤其是三級醫院高速膨脹,形成了對衛生資源、患者和醫療費用的三大虹吸效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業務萎縮,醫療費用增長較快,形成了‘資金向下走、病人向上流’的局面,加劇了城鄉居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困境”。
上述負責人透露,為解決衛生資源“過度集中”問題,該省已採取了嚴格控制公立醫院規模快速擴張、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均衡配置、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等一系列措施。自2009年以來,該省用於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機構的建設資金已達250余億元,用以緩解群眾的“看病難、住院難”問題。
2015年河南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提升群眾健康水準。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建設一批全科醫生臨床培育基地和標準化縣鄉醫療衛生服務項目;發揮大醫院技術優勢,建設遠端醫療服務網路,讓更多群眾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而據當地媒體報道,2015年1月28日下午,身為河南省人大代表的闞全程在河南省“兩會”期間代表團討論發言時,河南省省長謝伏瞻當場向闞全程表示,“拉鄉鎮的兄弟醫院一把,提高其醫療水準,讓老百姓能在家門口治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