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人參價格7年漲了7倍 中藥材頻演過山車行情

  • 發佈時間:2015-03-12 10:50:4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孫磊 劉靖璐  責任編輯:朱苑楨

  資料圖

  近期,人參的價格又猛漲了一大截。如果從2008年開始計算,人參的價格已經上漲了700%,相當於每年漲一倍。然而。即使價格一路走高,經營戶的日子卻並不好過。近日,商報記者了解到,已有東北參商退出重慶市場。即使仍在堅守的參商,也已開始轉型。其實,人參只是目前中藥材價格“過山車”的一個縮影。經過這幾年的資本推動,眾多中藥材價格高企。高行情造成的部分中藥材生産過熱後患,正開始逐步顯現。

  探市 東北參商半數退出重慶

  “雖然現在生意不好,但也只有堅持。”昨日上午8點半,藥商劉仁才來到位於巴國城茶城3樓的門市準備開門營業。業內都知道,這座商城的3樓曾是東北參商在重慶最為密集的人參零售點,2012年時多達十幾戶。然而,記者昨日上午在現場看到的卻是一片冷清——賣人參的只有3家。

  商報記者看到,在劉仁才的店裏,散裝人參寥寥無幾,更多的是擺滿了禮盒包裝好的東北參。

  “年後開業到現在,人參才賣出去三根。”劉仁才告訴商報記者,與前兩年相比,現在的生意太清淡。 “2012年的時候,每天都能賣出幾盒,節假日的時候賣出十幾盒都很正常。”劉仁才還介紹,和他相熟的幾個朋友,也在做人參生意,但情況和他差不多。

  據商城內的其他經營戶透露,已有3戶東北參商因經營不善返回東北,其他的也撤出了商城。記者試圖聯繫那3位返回東北的參商,卻發現他們的手機已處於停機狀態。商報記者從多個藥材市場經營戶及管理處了解到,以前分散在儲奇門、巴國城等市場的東北參商總共約20戶,而現在分佈在巴國城、菜園壩藥材市場、水碾藥材市場的東北參商只有9戶了,其餘的基本上已退出重慶市場。

  在劉仁才看來,人參價格飆升、消費需求不旺盛是生意不好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重慶的市場需求並沒有那麼大,另一方面,進貨價年年漲,銷售價一旦也跟著漲,部分老顧客就會不買賬,所以有時我幾乎是虧著在賣。”劉仁才無奈地説,近兩年他已遇到過多次銷售價低於産地購進價的情況。

  隨後,記者輾轉聯繫上從商城內遷出的2戶東北參商卞強和王愛斌。他們雖然沒有返回東北,也在堅守人參生意,但已開始忙著轉型。卞強已經不租門面了,把貨屯在家中銷售。而王愛斌則放棄了銷售慘澹的高檔禮盒裝,從零售轉向做大眾品類的批發。而繼續在商城內堅守的劉仁才,只要一有資金就會引進其他滋補藥材來平衡利潤,現在他的門店已儼然是一個品種齊全的藥材小超市。

  探因 資本推高人參價格

  奇怪的是,在交易清淡的同時,人參原料的價格卻居高不下。中藥材天地網數據顯示,“生曬45支”東北人參(通常以20、25、45、80支為一個單位進行出售)的報價2013年底時是550元左右,目前最新報價是693.7元,漲幅近三成。

  在對人參産業鏈條進行梳理調查之後,商報記者發現,大型藥企大量資金的進入,是推動參價飛漲的重要因素。

  2012年,國家將人參列為“新資源食品”,打破了以前人參只可被用作藥品的陳規,即實現了“藥食同源”,用途的突然放大促使需求在這幾年裏井噴——這樣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大型藥企。商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一大批實力藥企紛紛將資本投入到人參領域,尤其是本身需求人參作為原料的的藥企。資料顯示,紫鑫藥業康美藥業益盛藥業太安堂等為代表的上市藥企,近幾年在人參産業上的投資超過百億元。

  大型藥企大量收購人參,給出的理由是發展人參食品、保健品等新産品,而這樣的“新故事”也讓資本市場給予了它們新一輪股價上漲的部分理由。

  此外,可以種植人參的土壤也越來越少,造成了資源的稀缺。劉仁才介紹,人參對所栽植的土壤有著極其苛刻的要求,必須是原始的林區,這些林區在完成前期的林木採伐之後,要將所有的樹根和植物全部砍伐掉,然後對土壤進行翻耕, 但由於種植完人參后土地養分耗盡無法繼續種植,屆時會種植苗木退耕還林。公開資料顯示,最近幾年,由於當地政府在森林保護資源上的收緊,導致能夠供應人參種植的林地資源越來越少。

  縱深

  中藥材為何上演過山車行情

  事實上,“瘋狂的人參”只是近幾年中藥材整個産業的縮影。

  商報記者了解到,除了人參外,金銀花、三七、太子參等中藥材都或多或少出現過暴漲的情況。

  以三七為例,三七的價格從2006年的每公斤均價50元,一路上漲,在2013年年初最高曾飆漲至每公斤均價1000元左右,平均漲幅超過20倍。“品質較高的20頭三七,更是突破了1200元/公斤大關。”

  不過,最終三七仍然走下了神壇。“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三七價格一路下滑,在年末才企穩,目前均價在400多元/公斤。”重慶菜園壩中藥材市場藥材商周強介紹。

  商報記者看到,中藥材天地網上最新交易的雲南頭春三七價格為417元/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價格下降一半還多。

  “金銀花、三七、山銀花還有太子參等品種,這幾年都出現過這種暴漲暴跌的情況。”菜園壩中藥材市場的一中藥經銷商分析,這可能與近年來市場的這些中藥材供應量增大有關,量多了,收購價就跌了。

  卓創資訊分析師趙鎮認為,中藥材大起大落,除了種植戶盲目跟風、市場供需失衡外,資本的推動也是重要原因。

  “比如太子參這樣的中藥材,資本非常容易炒作。”菜園壩中藥材市場一位曾參與過幾次中藥材炒作的商家告訴商報記者。

  上述爆料人表示,炒作的手法是,資金到主産地,先用高於正常收購價的價格,不斷的小批量買入,每隔一段時間以同樣手段來收購,如此數次之後,産品的價格就自然而然地炒上去了。

  上下游被動跟隨很受傷

  以345味中藥材為樣本的中藥材天地網綜合200指數顯示,從2008年來,該指數上漲了130%。

  在中藥材價格上漲的推動下,上游的種植戶和種植企業也難心平靜氣。秀山縣一位張姓普通農民告訴商報記者,他家有30多畝的承包地,2012年金銀花價格走勢很好,他就跟風種植,雖然用了一年生的苗,但是前兩年畝産都很低,等2014年畝産上來後,金銀花價格卻陡轉直下,最終收益只能保本。

  除了藥賤傷農外,下游生産企業也被中藥材的漲價搞得焦頭爛額。對藥企來説,中藥材價格上漲將加大他們的成本壓力。“在我國藥品限價、降價政策下,藥企利潤空間也在不斷壓縮。”重慶中藥研究所負責人李隆雲告訴商報記者。

  為了應付中成藥的上漲壓力,不少企業只有投鉅資建設自己的原料基地。重慶太極集團幾年前就已經建設了藥材基地,此外重慶華森制藥為了應對藥材漲價,近幾年在重慶多個區縣建立了GAP種植基地。華森制藥相關人士表示,自建種植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應對原料價格波動給生産帶來的影響,但也面臨著GAP種植規範的考驗,無形中加大了企業運營成本。

  建議

  健全資訊發佈

  和預警機制

  實際上,中藥材屬於特殊的農副産品,中藥材市場價格想要穩定,需要政府、協會、企業等多方面聯合,建立有效預警機制和儲備制度。

  商報記者在採訪時,多位中藥材種植大戶都在呼籲建立更加及時的預警機制,以防止盲目種植。而重慶中醫藥行業協會秘書長曾定倫表示,還要充分發揮中藥材專業資訊平臺的作用,由國家協調相關部門,共同建立資訊發佈預警機制。

  “目前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是對接的機制不完善。”李隆雲建議,藥企建立原料基地,和當地種植戶簽訂合同,這樣農戶産出有了保證,藥企也可以控製成本。此外,李隆雲還建議,可以建立和完善農産品流通服務體系,依託電子商務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需定産即保障了供給,防止藥賤傷農現象的頻繁發生。

  曾定倫建議,國家應建立和實施種植戶補助政策,在必要時採取國家和企業收購儲備,發揮儲備的蓄水池作用,解除藥農的後顧之憂,解決藥企的尷尬。“還要加強監管將炒作的行為暴露在監控體系下。”來源:重慶商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