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醫藥 > 前線評論 > 正文

字號:  

浙江政協副主席蔡秀軍談醫改:分級診療勢在必行

  • 發佈時間:2015-03-11 12:39:33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侯雋  責任編輯:張少雷

  多年以來,醫改都是兩會的熱門議題之一,特別是來自於醫藥衛生領域的代表委員常常言辭犀利,直指問題所在。

  目前,我國面臨著由於人口老齡化、覆蓋深度提高,醫保支出增長持續高於收入增長,舊的醫療生態體系難以持續的局面,2015年醫藥體制已經進入改革深水區。

  《中國經濟週刊》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委、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蔡秀軍,暢談醫改如何下狠勁兒,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為破解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交出更新的“中國式”答卷。

  關鍵詞一:分級診療

  《中國經濟週刊》:整個2014年,“分級診療”成為醫療界熱詞之一,尤其是李克強總理在去年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要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進醫師多點執業,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為什麼要如此力推分級診療,執行的難點又在哪?

  蔡秀軍:要解決公立醫院改革這個醫改難題,分級診療是解決醫療資源倒三角與醫療需求正三角之間矛盾的有效舉措。現在中國的醫改已經進行了好幾年,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缺乏頂層設計,導致良莠不齊。一個最常見的現象是,同大醫院熙熙攘攘的人相比,下面的縣醫院,尤其是鎮醫院病人就比較少,導致醫療資源嚴重分佈不均。當然,縣醫院或者鎮衛生院的醫療設備也是一定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還是醫務人員技術短缺,高層次醫務人員短缺,造成了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面。因此加快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小病不出縣、大病不出市、疑難重症到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分級診療格局勢在必行。

  同時,分級診療的執行必須在綜合性大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之間構建醫療聯合體,建立多個基層衛生機構對一個三級醫院的聯合方式,制定分診詳規,編制標準化指南和流程,建立醫療聯合體資訊平臺,才能真正落實到位,只有基層醫療系統的實力強大了,才能逐步完善“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分級診療模式,促進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既能減輕大醫院的壓力,又能緩解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能讓病人放心、老百姓得到滿意和實惠。

  關鍵詞二:醫患關係

  近年來,我國醫患關係頗為緊張,衝突頻發,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頻頻發生的傷醫案,讓廣大的醫務人員蒙上了陰影,如履薄冰。根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發生醫療糾紛11.5萬起,較2013年下降8.7%,目前投射在個案中的醫患糾紛也呈複雜多樣,給調解帶來很大困難。

  《中國經濟週刊》:醫生在我國自古至今都是備受尊敬的職業,但是在醫療改革進入“深水區”的當下,為何醫患矛盾如此尖銳?如何才能緩解這樣的矛盾?

  蔡秀軍:醫患關係之所以尖銳,是三方的問題,第一是社會輿論火上澆油,例如一個女孩去世,馬上被渲染成白領過勞死,而且拿出微網志微信等當做依據,但事實上一個病人的死因很複雜,只有經過科學檢驗才能得出結論,我認為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需要反思和慎重報道;第二是有一些人動機不良,認為病人死掉可以敲醫院一筆錢,因此有意報復和誇張渲染自己是弱勢群體;第三是醫務人員溝通不力,尤其是面對病人家屬,沒有進行很好的人文關懷,導致誤解重重。

  人生病時是最脆弱、最需要關心的時候,因此三方要互相理解包容和信任,尤其要借助“醫改”平臺,出臺各項舉措完善患者就醫保障條件,完善法律程式和相關調解制度勢在必行。

  關鍵詞三:網際網路醫療

  隨著行動通訊技術不斷發展,通過遠端醫療、可穿戴攜帶型設備等方式進行醫療服務的網際網路醫療産業正逐漸壯大,尤其是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巨頭及其他産業資本大舉進攻醫療領域,根據萬德數據的分析,2017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將達到125億元左右規模,被稱為“站對了風口的豬”。

  《中國經濟週刊》:在醫療體制改革舉步維艱的大背景下,網際網路醫療有望成為通過提高醫療機構效率、讓患者掌握主動權、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等方式突破傳統醫療服務短板,並對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産生顛覆性影響,成為撬動醫改頑石的重要杠桿嗎?

  蔡秀軍: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讓老百姓詬病的看病難、掛號難的原因是資訊不對稱,網際網路大數據則可以讓患者在選擇醫生時掌握主動權。隨著手機APP的普及,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大型公立醫院已經做到了將醫生和患者相連接,將就醫數據相連接,實現掛號、診斷、輸液、查房、繳費等數據共用,因此網際網路醫療和傳統醫療的結合會成為一個高增長點,不僅降低醫保支出,符合醫改方向,還將誕生醫藥電商、遠端醫療、第三方診斷等新行業的發展。

p45“加快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小病不出縣、大病不出市、疑難重症到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分級診療格局勢在必行。”——蔡秀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侯雋I 攝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侯雋 攝

  關鍵詞四:解放醫生

  《中國經濟週刊》:醫改的一個熱點是“給醫生減負”,尤其是國家衛計委多次強調我國公立醫院改革重要的是要調動醫護人員積極主動性,那麼如何才能給醫生鬆綁?

  蔡秀軍:醫院只是醫生的工作平臺,醫療的主體應該是醫生而非醫院,只有解放醫生,強化醫生作用,弱化醫院功能才能有效配置資源,方便病人就醫。現在提倡醫生多點執業,説明政府意識到要提高優質醫生的使用效率,但沒有其他配套措施,醫生必定受第一執業單位限制而無法真正多點執業。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醫生身份,讓合格的醫生成為獨立的社會人,可以自己開業或多向選擇,這樣醫院的資源可以充分使用,不必要的人員也可以大幅度裁減,效率肯定明顯提高。

  《中國經濟週刊》:據《中國富豪健康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富豪普遍認為國外醫療條件比中國好,很多富豪每年花上百萬到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國家體檢看病,我國目前醫療水準和發達國家差距如何,醫改對我國醫療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蔡秀軍:富豪出國看病一定是暫時現象。我國目前的醫療水準已經處於上升時期,在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水準,我們應該對祖國的醫療水準有信心。而且中國人的體質和特點也和外國人不一樣,我本人見證過不少案例去國外就醫並沒有根治改善,反而是國內的醫生更加熟悉了解病人,最後藥到病除。我相信中國通過深化醫療體制改革,一定能讓我國的醫療水準更上一層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