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90%藥品有50%降價空間引爭議 專家稱藥企不敢降

  • 發佈時間:2015-03-10 06:00:36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敏  責任編輯:朱苑楨

  “90%以上的藥品都有降價空間,價格砍掉50%,一點問題都沒有。”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花紅藥業董事長韋飛燕關於藥品降價一事的觀點引起了市場的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讓藥企降價,在目前的體制下,還是很難做到。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在接受採訪時認為,上述言論過於“危言聳聽”,“可以説,目前90%的醫院銷售的藥品有降價空間,但大部分藥品生産企業的利潤率已經不如以往,降價空間有限。”

  降不下的藥品價格

  “10多年來,政府實施藥品降價30多次,但卻‘越降越高’。”韋飛燕的話引起了輿論的共鳴。但多位人士向記者表示,藥企也是不堪降價的壓力。

  “中國的藥品價格歷年來通過招標、二次議價已經很低了。”史立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醫藥企業的利潤率不如以往。如果再次壓價,可能有些藥品企業都得放棄生産。

  史立臣介紹,例如生産普藥企業的利潤率大約為5%至8%,流通類企業的利潤率為2%左右,再到終端産品的銷售産生的藥品加成,總計的利潤率不超過25%,而這些普藥則佔據了藥品市場的一半。有一類産品利潤率較高——藥店銷售的獨家OTC産品,藥企的利潤率最高超20%,流通類企業的利潤率約為6%-10%,到銷售終端的利潤率10%-20%。但是一些在醫院銷售的産品價格就存在不確定性,例如出廠價15元的藥品,醫院可能賣到45元。

  “個人認為,90%醫院銷售的藥品價格有降價的空間。”史立臣認為。

  但一位醫藥行業觀察人士向記者表示,未來在醫保控費的壓力下,藥品招標仍將以降價為主要趨勢。2015年是醫藥招標大年,企業在藥品招標價格下降的趨勢下,如何與政府進行博弈、維持發展,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今年1月份,超過200家藥企聯名上書,認為湖南藥品集中採購議價過低。一些藥企認為,政府給出的議價已經遠遠低於公司能承受的範圍。

  一位上市藥企負責人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如果在湖南地區降價幅度超過了其他地區,那麼其他地區也會效倣,這會影響公司藥品的整個價格體系。“但是如果不接受招標,那麼就意味著失去了這塊市場,企業也很難抉擇。”

  體制痼疾掣肘

  韋飛燕認為,藥企不是不想降,而是不敢降。而醫院的回扣是其中之一。

  要想降藥價,“以藥養醫”是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而其背後真正的原因則是體制問題所帶來的“糾結”。

  史立臣認為,政府的財政投入不足是目前“以藥養醫”現象存在的重要原因。據媒體報道,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而全球的平均水準約為9.7%,美國的衛生費用佔GDP的比重達到16%。“財政支援不足,導致醫院必須‘自力更生’,賣藥是醫院收入的來源之一。”

  而目前的體制也給予了醫院這樣的“權力”:醫院是藥品銷售的主要渠道,這一比例接近80%。“醫院對藥品的銷售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據了解,目前醫保目錄內的藥品價格形成需要多部門協調:發改委及省級物價部門制定最高零售價,省級招標部門招標形成實際供貨價,企業藥品進入醫院進行成本加成銷售,醫保按照藥品醫保等級分別予以報銷。部分地區存在醫院二次議價的情況。

  “企業除了面對政府招標之外,還需要梳理醫院關係,而這也是一筆不菲的支出。”一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這是一個體制性的問題,任何一個環節解決不好,藥品價格都很難降下來。”

  在這樣的體制框架下,藥品降價也會形成一個“怪相”:在藥品價格調整後,醫院可能放棄使用降價藥品,廠商進而放棄生産降價藥品,取而代之的是各類改變規格的“新藥”。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很多所謂的新藥只是“老酒裝新瓶”,而價格卻高高在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