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醫藥 > 醫藥人物 > 正文

字號:  

貝達藥業丁列明:創新藥仍需政策支援

  • 發佈時間:2016-03-23 07:3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肖玫麗  責任編輯:吳起龍

  新藥研發是判定藥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但在新藥上市直至産業化推廣的過程中,臨床申報、上市審批、市場準入、醫保、專利保護等監管政策的不足,讓眾多藥企望而卻步。

  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列明對此深有感觸,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創新制藥企業整體規模小、實力弱,加之目前國內醫藥配套政策不完善,一款新藥上市後真正實現産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期間企業經濟負擔沉重,明顯抑制了醫藥産業創新的動力,國內醫藥創新亟需國家出臺配套政策扶持。

  專利保護漏洞

  新藥研發是一項浩瀚的工程,研發一款新藥往往需要投資數十億美元,耗時十多年之久,但成功率僅有萬分之一。

  “現在的創新環境跟以前是一個鮮明對比。我十幾年前從國外回來的時候,當時大家都在做仿製藥,由於風險高、週期長、投入大,沒人相信,也沒人願意去做創新藥。當時得到的政策支援也特別少,我剛起步時只拿到了20多萬元的啟動資金,現在每個園區起步就是幾百萬、上千萬甚至上不封頂。”丁列明回憶。

  不同於一般的創新産品,藥品關係到人類健康和安全,其上市批准條件非常苛刻,造成創新藥與一般創新産品在享受專利保護帶來的市場獨佔期上,存在很大差異。

  創新藥雖同樣享受20年的專利保護期,但其相關專利通常在新單體篩選時就已經申請,申請之後還要進行漫長的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和審批等工作。一般來説,新藥研發和審批過程需要消耗12至15年,最終使得創新藥上市後的“有效專利保護期”很短,加上市場準入的重重障礙,在其剛完成市場培育、開始獲利時,專利也基本到期了。

  丁列明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適當延長創新藥的有效專利保護期,並建立部門間的專利保護聯動機制、完善相應的配套法律、法規。

  據丁列明介紹,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在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藥品價格競爭和專利期恢復法》,並於1988年和2003年相繼出臺配套法規和修正案,確立了藥品專利期延長制度。該制度允許專利藥商在通過審批後60天內向專利與商標局提出專利權恢復申請,以彌補新藥研發、審批耗費的時間。

  以美國禮來公司為例,禮來的新藥“百憂解”于1986年上市,其專利在1995年初到期後又獲得專利期限的延長。據後來統計顯示,該藥約有80%的銷售額是在專利延長期內獲得的。專利延長對企業研發成本的回收、鼓勵企業創新研發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現有專利保護的漏洞,也滋生了“專利流氓”頻繁挑戰創新藥的現象。丁列明解釋:“新藥獲得專利後,如果有人覺得你的專利條件不夠是可以挑戰的。但是在研發階段一般沒有人發起挑戰,當一個産品批准了、産生效益了,就會有人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專利法上的漏洞,質疑你專利的合規性。所以不能無限制把挑戰的窗口打開,不能在有利可圖的時候再去挑戰,不然對創新者是不公平的。”

  市場準入限制

  創新藥在進入市場的過程中,也面臨重重障礙,第一個障礙是招標。

  目前,所有藥品未經招標不得進入醫院銷售。而國內藥品招標沒有全國統一的模式和標準,企業需要在各省分別應標,耗費不小的人力、物力。

  除了省級招標,現在又出現了地市及醫院聯合體在招標基礎上的二次議價,一方面使省級招標失去了嚴肅性,同時又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應對成本。而此種招標和議價只管壓價,沒有相應的採購量承諾。

  “人為限制讓成果出來之後不能在短期內實現價值,招標讓很多産品沒辦法找到需要它的地方。國家採購‘一刀切’的問題,現在有很多很好的改變,比如醫療器械去採購國産的。但是藥品領域還沒有類似的政策,還是被進口藥壟斷。”丁列明説。

  對此,丁列明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多部委聯合的高值藥品價格談判機制,對於創新性藥品通過談判確立全國統一的公立醫院採購價,一旦價格確定,各省直接參照執行,不再進行省市級的二次議價。另外,價格談判機制應包括常規談判和臨時性談判,常規談判每2-3年一次,對前一次談判的價格進行適當調整,臨時性談判每半年一次,針對期間新上市的品種確定一個合理的採購價。

  記者注意到,3月8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透露了國家藥價談判的內容。

  “現在談判試點已經進行了,選了五個左右品種,包括涉及到癌症治療的和其他重大疾病治療的藥,都是比較貴的專利藥、進口藥,通過談判,大體上能降到50%以上。”李斌表示。

  另據《健康報》去年年底報道,作為公立醫院藥品採購新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專利藥和獨家生産藥品的國家藥價談判試點正式啟動。涉及3種疾病的5個藥品納入首批試點範圍,分別是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來那度胺、治療B型肝炎的替諾福韋酯、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以及貝達藥業的埃克替尼,此次談判結果將於2016年開始執行。

  此外,醫保也是制約創新藥市場化的一大障礙。丁列明告訴記者,當前藥品的國家醫保報銷目錄是在2009年制定頒布的,至今已有7年時間,在這期間研發上市的新藥都沒有機會進入報銷目錄。

  丁列明直言:“醫保目錄至今沒有重新調整,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調整,所以這段時間上市的新藥都沒有機會競爭醫保目錄。我們的藥品進入醫保目錄之後,營收比進醫保之前高二到三倍,不能進醫保目錄,對藥企的創新積極性影響很大。”

  為此,丁列明建議改革醫保藥品目錄遴選機制。對於創新藥,尤其是臨床急需而當前缺乏或打破進口品種壟斷的産品,一旦臨床獲批上市,應儘快組織專家進行藥物經濟學評估,在上市一年內儘快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另外,在當前醫保基金不寬裕的情況下,引入價格競爭機制,同類品種以總治療費用低者作為目錄首選,或者實行同一類治療功效的品種總費用封頂的報銷政策,以鼓勵患者和臨床醫生選用高性價比的品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