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醫藥人物 > 正文

字號:  

保障中藥安全莫等閒

  • 發佈時間:2015-07-02 10:57:56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吳興人  責任編輯:朱苑楨

  日前,一位著名中醫人士説:“中醫將亡于藥!”此話雖有點危言聳聽,但也並非毫無根據。

  中藥藥效非常講究採摘時間。三國時期黃疸病流行,華佗研究出用茵陳蒿嫩葉施治,十分有效,但必須是陽春三月的茵陳嫩葉,多捲曲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到了四月,茵陳則成“蒿”了。後世有首歌謠説:“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可見時過三月的陳蒿會喪失藥用價值,過了兩月則跟爛木頭沒什麼兩樣。中藥市場放開以後,藥材變成了“農副産品”,各地種藥主要靠市場價格調節,哪個品種上漲種哪個,哪種賺錢多賺錢快就趕緊種哪種,甚至“搶青”,為的是搶賣個好價錢。

  這樣一搶,毛病來了。比如,桔梗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出貨。杜仲過去選擇的標準,皮必須有0.3釐米厚,樹齡一般10—15年,折斷後的杜仲絲拉不動。現在不管年限,也不問加工、研炒,當年種的,薄皮和枝皮的,一樣拿來派用場。枇杷葉能入藥,必須是去年從樹上摘下來的老葉,用鬃刷把它背面的毛刷得乾淨,放在竹墊上晾到八九成幹,現在落到地上隨其腐爛的枇杷葉,隨便撿來就能換錢。

  中藥還十分講究原産地,即所謂“道地”。例如,當歸又稱“岷歸”,為藥材界公認的“道地藥材”。現在當歸離開岷縣,在全國各地“插隊落伍”,當歸長成蘿蔔,藥效可想而知。魚腥草要求生長在深山的水溝溪泉兩邊,現在各地都把魚腥草扔在田裏,生成後把泥洗掉,挑到集市上當蔬菜賣;當天賣不完,怕爛掉才曬乾,賣出去做藥。這種魚腥草,能治病嗎?

  不少地方的中藥生産,為了增産滅蟲,請農藥來幫忙。中藥和農藥雖然都是藥,但彼此是冤家。混在一起,中藥藥效大減。麥冬使用壯根靈後,單産可以從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黨參使用激素農藥後,單産量也可增加一倍。許多中藥不靈了,都是農藥惹的禍。

  古代名醫從華佗到李時珍,行醫的內容之一,就是自己去採藥。即便是現代,許多著名中醫也得自己去採藥。然而,過去三五服中藥,療效立見,現在十服、八服也沒效。中醫處方後,沒有合格的中藥,等於開刀的外科醫生沒有手術刀,巧婦要做無米之炊。今後,某些地道的藥材也許要到日本、南韓去採購了。

  “民以食為天”,人們普遍關注食品安全。但是,請不要忘記另一種“食為天”——中藥的安全。它事關治病救人,事關數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切不可等閒視之。

  (摘編自7月1日《解放日報》,原題為《請不要忘記另一種“食為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