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十幾元心臟藥為何全國性缺貨?業內:或是漲價前兆

  • 發佈時間:2016-05-04 10:21:51  來源:揚子晚報  作者:胡林  責任編輯:吳起龍

  魚精蛋白,是一種心臟手術必須用的藥品;需從深海魚類的成熟精子中提取;國內只有兩家企業生産;5年前就曾出現過全國性短缺

  這個五一節,趙碧珍覺得特別漫長,她患有心臟病,需要開胸更換心臟瓣膜,因為手術必用藥“魚精蛋白”缺貨,她只能在病房裏排隊等藥。她的病友們等不及,已陸續離開,她一直在等待,但不知何時能等來“救心”的藥。魚精蛋白全國性缺貨,今年並非第一次,5年前也曾經出現過。

  無奈的等待

  住院半個月等藥“救心”

  趙碧珍今年44歲,四川自貢人,去年一次體檢中,她被查出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兩個心臟瓣膜出了問題,一個需要更換,一個需要修補。4月14日,她入住成都軍區總醫院心臟外科,等待手術。

  醫生告訴她,因為缺少名為魚精蛋白的藥,手術沒法進行。“我好不容易排到了床位,不願意輕易放棄。”趙碧珍説,她總以為藥應該缺不了多久,説不準過幾天就等來了藥品。於是,她繼續在醫院住了下去。半個多月過去了,藥還是沒來,她的心情也越來越差。

  據記者了解,像趙碧珍一樣等藥做手術的病人,不在少數。68歲的高含清的心臟手術也是沒藥,等待了小半年,手術被取消了。在此期間,其家人還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省人民醫院打聽了一圈,希望能借到藥。然而,各大醫院都説沒藥可借。

  全國性藥荒

  今年以來多個省份遭遇缺貨

  記者從成都軍區總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相關科室了解到,魚精蛋白缺貨已有一段時間,每家醫院都只存有少量的藥品留給急救病人。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羅勇説,醫院只剩下10來支存貨,只能留給急重病人,不敢給現在的病人使用。為此,醫院有10來個病人處於等藥狀態。

  事實上,今年以來,“魚精蛋白”缺貨已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問題。據媒體公開報道的資料顯示,浙江、河南、山東和安徽等地均缺貨。

  據介紹,全國每年要做22萬例心臟病手術,四川每年有五六千人接受心臟病手術。這個龐大的群體,都是魚精蛋白的最終使用者。

  “對一些病人來説,延遲手術會影響到病情發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張爾永受訪時稱。

  追問

  救命藥為什麼會缺?

  原料短缺

  “魚精蛋白缺貨,全國都如此,不是今年,歷年來如此。”浙江省藥械採購中心藥政處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為什麼缺貨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改善?這位負責人認為,缺貨的主要原因在於“原料緊缺”。魚精蛋白的原材料,需要從一種深海魚類的新鮮成熟精子中提取,而且根據目前的技術,只能從魚的精子中提取,不能化學合成。

  但業內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2011年時,山東《齊魯晚報》的記者曾做過調查,發現雖然原料供應量“不是很大,但還沒有緊缺過”,原料緊缺的説法與事實不符。記者也電話諮詢了擁有硫酸魚精蛋白原料藥批准文號的北京斯利安藥業有限公司。原料採購部的負責人也明確告訴記者,“原料供應不存在缺貨的問題”。

  倒逼漲價

  成都一家三甲醫院藥劑科負責人介紹,魚精蛋白在國內有兩家企業生産,幾十年來維持同一售價,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企業方面生産藥品的經濟驅動力大大降低。

  記者了解到,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生産的魚精蛋白,歷史上曾有9.1元的供貨價;2014年,北京悅康凱悅制藥有限公司的供貨價格是13元多。

  事實上,在5年前,魚精蛋白就曾出現過大面積缺貨,並引起了各界關注。後來,藥企加緊生産,缺貨情況得到緩解。

  時隔5年,這種價格低廉的手術必需藥品再度缺貨。

  有不願意具名的院方人士説,這次之所以缺貨,是因為北京的那家企業生産的藥品僅供北京地區使用,不再流通到北京之外的區域。因此,所有供藥壓力全部壓在上海的那家企業。該人士還推測,這可能是藥品生産企業漲價的前兆。

  4月28日,記者曾分別致電“魚精蛋白”的兩家生産企業,北京悅康凱悅制藥有限公司公開的聯繫電話一直無法接通;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的銷售部門則反饋,負責人在開會,無法回答相關問題。

  監管缺失

  “救命藥”全國性缺貨,著實讓人捏了一把汗,這事關患者生命安全。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説:“在CPI逐月上升的時代,藥品十幾年不調價,本身就違背了市場規律,當成本高於定價時,企業只能用腳投票,退出市場。否則,堅持生産要麼不可持續,要麼會出現重大安全隱患。”“魚精蛋白”出現全國性供應緊張,也暴露出此類“孤藥”生産波動給臨床用藥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俞雄表示,一種手術必備的藥,只有一兩家企業生産,且沒有替代品,如果企業真的停産,其安全風險不容小覷,必須建立長效機制,保障臨床緊缺藥品的生産供應。

  宋瑞霖説,“魚精蛋白”短缺問題更深層次折射出公共衛生監管體系殘缺。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確保生産、銷售者有錢賺。只有這樣,才能讓“魚精蛋白”等“好用價廉藥”起死回生,才能預防更多“老藥”重蹈覆轍。

  江蘇情況如何

  南京大醫院也緊缺,但尚能應付

  記者昨天從南京多家醫院了解到,這種獨門救命藥在南京的大醫院供應也比較緊缺,但尚能應付。

  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陳鑫介紹説,魚精蛋白注射液,是從魚類新鮮成熟的精子中提取的一種鹼性蛋白質的硫酸鹽,是心臟手術中的必用藥,且無其他藥品可替代。因為心臟手術結束時,要用魚精蛋白,這樣病人的血液才能凝固,才能結束手術;否則出血就不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臟外科的手術量比較大,目前每天平均要開10-12台,每支藥是50毫克,一個病人大約要4-5支,每天總量需要40-50支。不過他也表示,這一兩天的庫存肯定能滿足患者需要,到昨晚8點他仍要做手術,因此具體庫存量他也不太清楚。

  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航也表示,他們醫院心內科一般情況下很少使用魚精蛋白,一年大概就使用一到兩次,不過據她了解,這種藥還是比較緊缺的,而且這種藥一般就十幾元,很廉價,跟它的不可替代性不成正比。據了解,其實有心胸外科手術時就有魚精蛋白,這种老藥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記者還了解到,2011年,曾經有一位心內膜炎病人送到南京一家醫院搶救,但藥劑科只有4支魚精蛋白,而按照病人體重至少需要7支,差點無法手術,後來還是這家醫院的醫生連夜到邁皋橋一家醫院借了4支救急,才及時挽救了病人的生命。這樣的情況在2011年時有發生,為此,2013年魚精蛋白就進入江蘇省一類短缺藥保障的目錄當中,去年又被收錄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5版中。不過記者從南京市第一醫院在內的大醫院了解到,目前魚精蛋白還是比較緊缺,但尚能應付,還沒到四川患者趙碧珍遇到的境地。

  緊缺藥庫存緊張,江蘇設預警線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江蘇已經出臺了《江蘇省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方案》,並建立省級短缺藥品資訊平臺,動態公佈全省短缺藥品的品種、企業生産經營情況、各市儲存和儲備等資訊,哪個市哪家企業有這個藥,可以通過平臺看個清楚。同時,江蘇省衛計委要求各地設立短缺藥品庫存量預警線。對於全省都短缺的藥品,江蘇將採取定點生産和集中採購短缺藥品的方法。

  對於很多廉價藥品,價格實在過低,導致廠家無法生産。《方案》提出,根據藥品價格政策逐步制定短缺藥品的統一銷售價格,招標時不再以價格高低作為中標的依據,使價格更能突顯其社會價值。另外對用量不確定、企業不常生産和價格低廉的一類短缺藥品,還在南京、徐州、淮安和泰州建立四個省級短缺藥品儲備點,保證短缺藥品的有效供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