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上海醫生難忍“醫療擁擠”煎熬 從大醫院辭職

  • 發佈時間:2015-01-04 09:12:51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孔彬彬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外灘發生踩踏事故之後,上海的宋冬雷醫生在惋惜之餘寫下一篇文章:國人何時可以遠離“醫療擁擠”?他説擁擠是踩踏事故這一悲劇發生的首要條件,我們的醫療擁擠呢,雖然不至於嚴重到發生踩踏的程度,但是無論對於患者還是醫生來説,那擁擠每天都是莫大的煎熬。

  不少人對宋冬雷醫生並不陌生,2009年,演員趙本山在上海突發顱內動脈瘤出血,宋冬雷就是主治的大夫之一。就在一年多以前,因為忍受不了醫療擁擠,宋冬雷離開了令很多人羨慕的上海華山醫院,去了一家中外合資的民營醫院擔任院長。從體制內到體制外自由執業,他説更能看清楚醫療的弊端在哪。宋冬雷醫生究竟有哪些話不吐不快?

  宋冬雷醫生剛剛度過了他48歲的生日,就在不久前,他拿到了“2014醫生服務創新奇璞獎”,這一獎項肯定的是他運用社交媒體和移動醫療與患者交流互動的舉動。這樣的舉動在一年多以前,他還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時是不會發生的事,那個時候,來自全國各地找他的患者都是慕名而來,他無需打造,美名早已遠揚。可是,每天重復戰時狀態的醫療,讓他疲憊不堪。

  宋冬雷:從早到晚沒有休息,天天如此包括節假日基本上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現在都養成習慣,24小時開機,我們手機不會停的,除非在飛機上會關掉,隨時應戰的這種狀態。這種狀態對醫生也是一種很大的挑戰,或者是煎熬的感覺。另外反過來從病人來講,實際上這狀態就是不安全的狀態,對醫療也是不安全的,所以我們對病人可能有時候態度不那麼好,不那麼熱情或者是交流的時間不夠多等,包括信任溝通不夠。天天在踩獨木橋,天天在走鋼絲,你能保證你不掉下去嗎?為什麼要造成這麼擁擠的狀態呢?

  也因為這樣的醫療擁擠,宋冬雷説,他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

  宋冬雷:我跟我們同學説,第一,你們再請我吃飯,我答應了也是白答應的。第二,我説不好意思這麼多年我也從來沒有請你們吃過飯,為什麼,我的承諾都是沒有用的,我請你們吃飯,到時一個電話我就走了,你們請我吃飯,我拍拍屁股走了也就算了,我説我請你們吃飯,到時候我走了怎麼辦,有幾次他們請我吃飯,剛坐下來沒幾分鐘,電話響了,醫院有事快去吧,那就得走人,有時候回家的時候,經過上海的衡山路回去的時候,看到外面燈紅酒綠,我説這種生活好像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

  宋冬雷曾説過,成功的醫改是讓醫生工作回歸純粹,這份純粹包括看病的時候心無雜念,只是一心為病人服務,同時不能被社會上的東西迷惑喪失信念。可是,現實的狀態令人尷尬。

  宋冬雷:在做手術的時候,我們不光要考慮病人的病情,哪個方法對他好,還要考慮病人的錢他能花得起這個錢嗎?萬一他錢花不起怎麼辦,他欠費了怎麼辦,欠了費要花醫生的錢的,這個事情是切身利益,其實大家不得不想。第二個,我們現在醫患關係不好,病人對醫生很不信任,病人過多保護他的權益,醫生也會過多保護我的權益,這樣我們之間就隔了一堵墻了。

  讓宋冬雷困惑的是,目前對很多醫生的考核體系也讓醫生無所適從。

  宋冬雷:我們現在考評一個醫生的水準的話,不是考評你刀開的好不好,你的病發症率是多少,病人對你的滿意度是多少,這個指標一項都沒有,他只是看你工作了幾年了,論資排輩。第二個就是你文章多少,主要在國外英文的,分數高的都是什麼?都是基礎科研就是搞分子生物學的,搞基因的,搞蛋白組合的,你叫臨床的醫生去寫這些文章,我看這兩條途徑,第一個就是找人幫忙,找一個搞基礎的人合作找人幫忙,我們提供標本,他來做,做完了他寫文章給我。第二個就是弄虛作假,我80%的、90%的工作都在臨床上,10%的工作在基因上搞突破,這不是笑話嘛?

  面對種種困惑,一年多以前,宋冬雷醫生離開了華山醫院,成為一家民營醫院的院長。對他來説,意味著重新創業,意味著體制內的很多優越從此消失,但也讓一部分找他看病的患者遠離了醫療擁擠。宋冬雷坦言,他一個人確實很難改變醫療的現狀,但總有人要先邁出第一步。在電話採訪結束後,宋冬雷醫生在微信裏寫下這樣一段話:期盼美好醫療在中國的早日實現,因為我的後代還會生活在中國,中國好了,我們老百姓才會好。而對於嚮往中的美好醫療,宋冬雷寫下這樣幾個關鍵詞:分級,有序,方便,高效,舒心,可選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