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民營醫院搶灘千億私人醫生市場

  • 發佈時間:2014-08-22 01:00: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歐甸丘  責任編輯:封媛媛

  挂不上號、看病像跑馬拉松、候診3小時就診3分鐘……一些市場機構從“看病難”背後挖掘出商機,開始拉開中國“私人醫生”市場發展的序幕。據市場機構分析,“私人醫生”這塊經濟“蛋糕”預計未來將有上千億元的潛在市場,嗅覺靈敏的民營醫院目前正“搶灘”佈局中國“私人醫生”市場。但由於受制于中國全科醫生緊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私人醫生市場競爭將進入全科醫生人才爭奪、培養階段。

  “私人醫生”帶來就醫新格局

  “全天24小時都可以打電話給我的私人醫生徐博士,必要時他會直接來我家裏,不僅平時會指導我如何根據季節變化和症狀特點進行營養膳食,還會指導我如何制定工作、健身計劃。”擁有私人醫生的40歲企業家王波説。王波目前罹患B型肝炎肝硬化,正在一家醫院接受私人醫生的治療,每年他需為私人醫生服務支付3600元的費用。

  作為肝硬化患者,王波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去一趟醫院,每個季度需檢查一次肝功能,進行一次肝纖維化檢測儀復查。“每上一次醫院,都是一次長長的等待,抽血、化驗、就診沒有哪一次不需要大半天。”王波説,有了私人醫生之後,每次就診半個小時就全部搞定。

  私人醫生的出現,除了節省就診時間,還節省了醫藥費用。

  阿德福韋是一種肝病患者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市場售價在每盒154元至220元左右,一般患者每月需服用兩盒。廣東嶺南肝病研究所副所長徐金濤説,這種藥的零售價我們這裡是154元/盒,但從生産廠家直接進貨的價格僅17元/盒“我們直接按照進貨價,提供給所裏私人醫生服務的會員。”徐金濤説。

  “聘請私人醫生進行健康管理極可能會成為中高端人群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利於他們保持健康,也有利於減少醫療支出。”廣東省人民醫院一名醫生江生説,醫學界關於健康管理有一個“90%和10%”的規律,具體説就是90%的企業或個人通過健康管理後,醫療費用降到了原來的10%;而10%的企業或個人未作健康管理,醫療費用卻比原來上升了90%。

  南京醫科大學專家在江浙一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現階段需要私人醫生服務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5歲到45歲左右,主要的職業有教師、律師、機關工作人員、企業主等收入較高的群體。這部分人中,患有高血壓的約佔47%,糖尿病約佔11.56%,頸腰椎疾病約佔21%,冠心病約佔10.75%,疲勞綜合徵人數則超過90%以上。

  私人醫生市場需求潛力上億元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老百姓消費水準的提高,“健康管理”需求已經逐步成為繼住宅、汽車、教育、出國旅遊四大消費之後的第五波家庭消費。但在北美、西歐穩定發展了幾十年的“私人醫生”服務,最近幾年才在北京、廣州、南京等地的民營醫院裏開始出現發展苗頭,關於私人醫生的觀念和市場仍處在發展的開端。

  南京醫科大學專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南京,接受調查的19863人中,知道目前南京有私人醫生服務的人數為4743人,佔總調查人數的23.88%;正在或曾經享受過私人醫生服務的人數為46人,佔總調查人數的0.23%。

  “雖然現在中國接受私人醫生觀念的人還不多,但我們的測算顯示,未來20年內,中國私人醫生市場需求可能會達到上千億元。”徐金濤説。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等單位在上海、南京、廣州進行的一項超過2萬人參與的私人醫生需求調查顯示,在年純收入達5萬元以上的人群中,42.3%的人希望擁有私人醫生,另有37 .6%的人認為在合適的收費基礎上願意接受高級保健服務,僅有14%的人認為私人醫生服務沒有必要。

  在企業家群體裏面,對私人醫生需求的比例更高。廣州市浙江商會秘書長楊炯告訴記者,他在商會會員中進行的一個關於私人醫生需求調查的結果顯示,有75.7%以上的企業家有私人醫生需求,而有需求者每人每年能承受的費用平均為6.8萬元。

  全科醫生緊缺掣肘市場發展

  由於私人醫生行業剛剛起步,目前的服務價格並非想像的那麼高昂,市場接受度相對較高。廣東嶺南肝病研究所是廣東首家針對肝病患者提供私人醫生服務的專科醫院,這裡的私人 醫 生 服 務 收 費 價 格 在 每 人 每 年3600元至1.5萬元之間。上海、北京等地提供私人醫生服務的價格也極少超過5萬元以上。

  雖然市場價格具有競爭力,但是私人醫生市場發展也面臨著諸多障礙:

  第一,我國全科醫生人才緊缺。南京醫科大學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私人醫生一般要求是全科醫生,按照全科醫學理論,一個合格的私人醫生必須經過5年的專業醫學學習,之後要到醫院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各學習兩年,之後還要專門學習一年的全科醫學知識,從大學開始要打造一個合格的全科醫生至少需要15年的時間。

  徐金濤説,由於醫學院學科專業化分工十分細化,大多數醫院都缺少培養全科醫生的機制,而一般只有全科醫生才能勝任私人醫生的角色。目前提供“私人醫生”服務的醫療機構正在著力培養自己的全科醫生,或者從其他醫療機構爭奪全科醫生人才。

  第二,中國醫療資源目前呈現出總體不足,佈局不合理等問題,大醫院人滿為患,許多民營醫院門可羅雀。“中國公立醫院佔據了95%以上的優質醫療資源,但公立醫院的醫生天天都是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更沒有可能去充當私人醫生。發展私人醫生服務,民營醫療機構充當了急先鋒。”徐景濤説。

  “私人醫生的出現,會使得民營醫院逐步分流一部分患者,但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看病難,還需要看私人醫生市場發展的程度。”多位業內人士指出。

  第三,由於缺乏相關法律制度規範和指引,政府的市場監管不夠全面,沒有有效建立起保健醫生職業準入制度,整個社會缺少必要的醫生風險保險制度,導致私人醫生所提供的服務規範水準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開辦私人醫生服務的醫院建議,建立私人醫生行業協會,加強私人醫生的自律約束和行業交流,推動行業標準化建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