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港大深圳醫院,“醫改的鯰魚”不生猛

  • 發佈時間:2014-10-09 14:25:25  來源:東方網  作者:顧昕  責任編輯:孔彬彬

  公立醫院改革的要害在於體制改革,而不在於公立醫院自身的改革。如果政府不在體制改革下功夫,公立醫院自身的新舉措動靜再大,最終難免被現有體制所困。死水不清,即便鯰魚放進來,最終也會不死不活。

  深圳是國家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而2012年秋開始運營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原本被視為“改革的鯰魚”。無論是當地政府、醫療界、輿論界還是醫院的管理層,都冀望或期許這家醫院能以全新的運營模式,攪動公立醫院改革的死水,推進醫改的進程。但是,兩年過去了,這家醫院虧損逾10億港元。這頭鯰魚從放進這潭死水之始,就從未生猛過,而且在可見的未來也不會生猛。

  什麼情況?

  從百姓的角度來看,港大深圳醫院的確與眾不同。這家醫院的招牌醫生來自香港,服務水準據説比肩香港的醫院,而更加直觀的是,其門診收費標準130元,頗為高大上。當地政府冀望醫院從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價格機制等多方面發揮“鯰魚效應”,為公立醫院體制改革尋找新的突破口。醫院管理層宣稱,這家醫院引入了香港及發達國家通用的“先全科後專科”診療模式,首次在內地公立醫院開設全科門診。

  然而,無論是百姓、輿論界、醫療界、政府部門還是該家醫院的管理層,都被一個理念誤導了。這一理念認為,公立醫院改革要靠公立醫院的改革。國家新醫改方案2009年公佈之後,五年過去了,但公立醫院改革依舊難度不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固守這一理念所致。

  其實,公立醫院改革的要害在於體制改革,而不在於公立醫院自身的改革。如果政府不在體制改革下功夫,公立醫院自身的新舉措動靜再大,最終難免被現有體制所困。死水不清,即便鯰魚放進來,最終也會不死不活。

  鯰魚的故事:港大深圳醫院的運營模式

  誕生之初,港大深圳醫院的確是一頭鯰魚。這家醫院是由國家港澳辦推動,由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學共建而成,屬於公立醫院。醫院建立的投資全部來自深圳市政府,總計高達35億元人民幣。如此高額的投資水準,確保這家醫院的硬體設施絕對達到國際的高大上水準。

  醫院在人事制度上自然採用全世界通行的勞動合同制,醫生年薪平均30萬元,而最高醫生年薪可達60萬元。

  港大深圳醫院管理層中來自香港的成員一開始並不清楚,內地公立醫院醫生依照國家制定的人事工資制度所領取的工資的確不高,但其實際收入並不低。後來他們發現,60萬元這一級別的最高年薪,對深圳市三甲醫院主任醫師級別的醫生基本上沒有吸引力,因此這家醫院只能從廣東以及周邊省份的二三線城市吸引醫生加盟。鯰魚進死水的第一個效果,是把優質的醫療人力資源從中小城市吸到了大城市。

  港大深圳醫院無論如何高大上,歸根結底也要接地氣。如果收費不足,還要按勞動合同支付醫務人員的年薪,醫院自然會入不敷出。

  中國所有公立醫院的各種收費標準,都是由政府制定的。

  政府行政定價一定會導致兩個局面:第一,價格永遠定不準,虛高價格和實低價格並存;第二,計劃趕不上變化。

  在政府定價的體制中,大宗醫療服務的價格永遠是實低價格。政府要當好心人,也就是公共選擇學派創始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布坎南筆下的“撒馬利坦人”,必定不會允許大宗醫療服務的收費標準上漲。

  這一計劃體制的遺産,即政府定價或價格管制,必然導致中國所有公立醫院過度醫療,而且傾向使用定價偏高的東西,也就是百姓深惡痛絕的多開藥、開貴藥、多檢查。同時,這樣的體制既誘使也迫使醫生和醫院明裏暗裏吃藥品或耗材的差價(回扣)。

  港大深圳醫院高端、洋氣、大氣,自然不會全盤接受這一體制,但也不能全然脫離這一體制。

  作為一家公立醫院,港大深圳醫院在價格制度上不可能成為生猛的鯰魚,因此也就只能小打小鬧,在門診收費標準上做些文章。與此同時,這家醫院要引入香港醫院的組織文化,必須杜絕過度醫療,否則無法有別於內地本土的公立醫院以凸顯自己的高大上形象。如此一來,其面向普通醫保患者的住院服務必然入不敷出。醫院冀望高收費的門診服務和特需服務能夠彌補虧空,但談何容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