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開出輸液藥 基層不能用?
- 發佈時間:2014-09-24 16:11:57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孔彬彬
入秋以後,隨著氣溫轉涼,生病的人漸漸多起來,各大醫院看病輸液的患者紮起了堆。有市民反應,為了方便,自己提著大醫院開的輸液藥品,去住家附近的社區醫院輸液,卻被告知不接受外來藥品,要麼用社區醫院自己開的藥,要麼患者只能回開藥醫院輸液。為什麼大醫院開的藥,社區醫院不能用?社區醫院真有這種情況嗎?
社區醫院拒絕輸非本院藥
成都市民王秦女士最近遇到了一件鬱悶事。9月初,她重感冒發燒至39度,被丈夫送至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醫生診斷後讓她進行輸液治療。由於當天輸液的病人很多,王秦等了許久才等到一張在醫院過道上的床位。
輸了一天液後,王秦的高燒退了,病情有所好轉。“因為我家離醫院較遠,加上醫院床位很緊張,醫生觀察了我對藥沒有排斥性後,建議我把藥拿到社區醫院繼續輸。”
不想來回奔波折騰的王秦接受了醫生的建議,第二天提著藥,來到住家附近的金牛區營門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誰知挂了號,提藥到診室卻被告知,社區醫院不接受任何外來藥品,大醫院開的也不行。”社區醫院門診部負責人告訴王秦,醫院有規定,拒絕患者外帶藥輸液。但醫院可以根據正規醫院開出的處方,為王秦配藥輸液。
不巧的是,成都市三醫院開的處方中,有一種藥社區醫院無法提供。最終,王秦只好打車再次回到市三醫院輸液。“我不明白,大醫院開了藥,也觀察了,不會有什麼安全問題。為什麼不把社區醫院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讓患者就醫更方便?”
8家社區醫院5家不接受外來藥
大醫院開的藥,在社區醫院卻無法輸,其他社區醫院是否也存在同樣情況?9月18日,記者諮詢了成都市主城區的8家社區醫院,其中有5家社區醫院明確表示:不接受外來藥品輸液。拒絕注射非本院藥物,幾乎已成為成都社區醫院不成文的“行規”。
在武侯區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導醫詢問處工作人員明確拒絕了記者從其他醫院帶藥來輸液的請求。她解釋説,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風險,醫療機構都需要考慮到,“萬一齣現什麼問題不好説。”這位工作人員還補充説,可以帶處方到社區醫院拿藥再輸液,“但是前提是藥房要有藥。”
在雙橋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組人員也告知記者:外帶藥一律不能輸液,如果是少數相對安全的普通藥類可以進行注射,但範圍很有限。除此之外,金牛區的西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營門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青羊區少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明確表示不接受外來藥品,即使有大醫院開的輸液單、發票也不行。
調查中,也有3家社區醫院可以接受外來藥,不過有相應限制。
在錦江區書院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牛市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採訪得知,若是需要進行皮試的抗生素類藥物,如盤尼西林、頭孢之類的,社區醫院就不會接受外來藥,其他常規類藥物,社區醫院可以輸。
在金牛區的黃忠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求患者把正規醫院的處方、輸液單以及發票帶齊,方可到中心輸液,但需要進行皮試的藥品不在此範圍內。
部門回應:醫療機構用藥須自採
記者從成都市衛生局醫政處了解到,關於患者在大醫院開藥帶到社區去輸液,目前成都市沒有具體的規定。但是根據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後勤部衛生部于2011年聯合印發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明確規定醫療機構臨床使用的藥品應當由藥學部門統一採購供應。“也就是説,醫療機構的用藥必須是自己採購的。”如果社區醫院接受外來藥,與此規定就起了衝突。
成都市衛生局強調,藥品非一般商品,特別是針劑藥品,有相應的保管期限和保管條件,有些藥品需要在一定溫度下保存。同時,外帶藥輸液,涉及藥品品質、配液品質、注射輸液品質等環節,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其責任追究劃分較難區分。“為保證醫療安全,我們也不提倡外院帶藥使用。”
據悉,成都市衛生局已轉發《四川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於完善藥品配備政策支援分級診療制度的通知》,其中明確將優化基層藥品配備。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心衛生院採購國家基本藥物金額佔藥品總金額比例,由原本的100%降至60%以上。即可以使用不超過40%的藥品總金額自採購非基本藥物,將有利於緩解社區藥品種類不足的情況。
專家建議:監管部門應出臺統一標準
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羚認為,社區醫院面臨著小診所的競爭,所以有些願意冒風險去接受外帶藥。一方面有患者需求,另一方面是醫療安全,有的社區醫院可以接受、有的社區醫院不能接受,哪些藥可接受,哪些藥不能,就需要相關的監管部門出臺統一的規定和標準,“例如,能不能通過處方、發票等一系列的手續來保證藥品來源的安全性,畢竟社區確實能夠為大醫院分流”。
大醫院的承載量有限,社區醫院又確實能給公眾帶來便利,如何發揮社區醫院的作用?李羚説,他們對此也進行過調研,社區醫院尚處於成長階段,需要不斷的投入和指導,包括技術培訓和規範制度,“讓老百姓真正信任社區醫院,也就不用從大醫院拿藥到社區醫院輸液了”。
對此,記者了解到,成都市在接下來推行分級診療中,將通過培訓、人才對口幫助、綠色通道、遠端診療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水準,保證患者的基本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