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洋醫院”紮根中國有幾道坎?

  • 發佈時間:2014-09-01 08:35:01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孔彬彬

  國家衛生計生委、商務部近日發出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業界認為,此次試點標誌著醫療市場進一步開放。“洋醫院”能否在中國順利地生根開花?能否推進優質醫療資源的“蛋糕”做大?能否成為一條“鲇魚”,刺激公立醫院加快革新的步伐?

  “洋醫院”定位“高大上”?

  在記者採訪中,老百姓對“洋醫院”的期待,主要包括“能在家門口看上高水準洋醫生”“排隊時間短一點,服務態度好一些,看病價格合理一點”,以及“與公立醫院形成競爭,治治大醫院的‘傲慢病’”。

  不過,在很多人看來,“洋醫院”意味著高昂的價格。其定位是否要走“高大上”路線?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表示,外資獨資醫院在我國醫療體系中承擔的是“補充”的角色,在中國整體就醫市場規模中不會太大。一位業界人士表示,“洋醫院”的服務對象主要包括兩類:在華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以及國內的高收入人群。

  創辦于1996年的北京和睦家醫院,屬於我國首批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院長盤仲瑩認為,當前中國醫療市場,最缺的是國際先進的醫療機構管理經驗、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以及醫學技術和先進設備等資源。

  面臨醫保人才藥品等難題

  記者從國家衛生計生委了解到,目前,我國境外資本獨資醫院僅有兩家,分別是台資獨資的上海禾新醫院,以及港資獨資的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

  據“過來人”總結,外資獨資醫院最難跨過的坎兒,是醫保、人才以及藥品設備三大難題。

  ——醫保:如果沒有醫療保險,一般百姓看不起“洋醫生”。

  2002年創建的上海禾新醫院是所著名的“洋醫院”。一位上海市民説,禾新醫院就診環境和服務態度都很好,但是看病不能醫保報銷,“那裏更適合有錢人看病。”

  未被納入醫保,是禾新醫院門診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院長張煥禎介紹,該院每天可接診800至1000人,然而實際日接診量僅三四百人。

  被納入醫保的“洋醫院”,更容易受到患者青睞。由香港知名眼科醫生林順潮創立的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自去年3月開業以來,一直將掛號費、診療費、基本檢查費等打包收費,內地醫生門診打包收取150元一次,外籍醫生分別為300元、500元和800元一次,不少患者覺得有點貴。

  ——人才:外國醫師一次註冊不能超過一年,公立醫院人員流動受限。

  德國阿特蒙集團創始人賴納表示,根據《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外籍醫師在華只能從事不超過一年期限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業務活動。註冊期滿需要延期的,必須重新辦理註冊。這對醫護人員的聘用將是一大考驗。

  ——藥械設備:進口審批環節多,急需藥品用不了。

  在藥械設備方面,林順潮建議,對經港澳臺地區及國外批准,但尚未獲得我國藥監部門審批的少量特效藥、急用藥品、器械等,在審批環節要給予支援。他説,以眼科移植用的角膜為例,其進口需要從省到市層層審批,對保存期只有幾天的角膜來説,根本等不及。

  能否切分8萬億健康服務市場蛋糕?

  《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以上。

  面對巨大的需求和市場,我國社會辦醫的規模卻十分有限。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公佈的數字,我國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數約佔總數的47%,而床位數僅佔11%。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應達到總量20%左右。

  在社會辦醫中,隨著我國境外資本辦醫政策不斷放寬,近年來合資、合作醫療機構越來越多。此次,兩部委要求試點省市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商務主管部門制訂本省市設立外資獨資醫院的試點實施方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