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深圳醫院就診記:沒有抗生素的海景房
- 發佈時間:2014-08-12 09:54:14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封媛媛
深圳紅樹林公園以北,風光旖旎的濱海大道與僑城東路交匯處,有一片佈局如花籃狀的銀灰色多層建築。這就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稱“港大深圳醫院”)所在。上個月,它迎來了自己的2周歲生日。
作為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之一的港大深圳醫院,在業內備受矚目。然而對於普通民眾,甚至包括深圳市民,卻依然有些陌生。就在近日,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記者作為一名患者走進了這裡。
看起來,這家貼著“深港合作”標簽的醫院,已經在公立醫院改革中初步探索出一條獨特的道路。它的醫藥分離、高薪養廉、“先全科,後專科”、打包收費等多項創新舉措,代表了一種全新的醫院運營管理模式。
與此同時,在平衡公益性與財政壓力、應對國際化醫療模式與中國傳統就醫理念的衝突等方面,它也有不少待解的難題。近觀這個“一齣生就特立獨行”的2歲小生命,將為公立醫院改革提供寶貴參照。
“拒絕”抗生素的醫院
那是6月初一個星期四的傍晚,世界盃即將開幕,記者在踢球鍛鍊時意外嚴重受傷。起初去了一家公立骨科醫院,但因為早已下班,急診醫生在做了簡單處理後,要求第二天做過MR(磁共振)檢查後,再安排手術。
但到了第二天,醫院説,當天的手術已排滿,手術最早只能放到下週一,也就是受傷至少3天后。而當記者撥通了港大深圳醫院的電話,答覆是,先來急診看看病情。
辦理入院,抽血,拍片,在護士和身著統一護理服的護工幫助下,大約半小時便辦妥。骨科那邊説,手術團隊已安排好,計劃當晚加班手術。
因為開業時間短,外界知曉率和信任度還偏低,目前醫院的日門急診量只有約2500人,離年底計劃的3600人仍相距較遠,跟深圳同等規模的其他公立醫院相比,更是只有一半甚至更低。
作為一家開放了絕大部分專科的綜合性三甲醫院,這樣低的診量,放在任何一個一二線城市都屬罕見。不過,病人少固然影響了醫院的業務量,卻為保證醫生的看診時間、提升醫療品質創造了有利條件——港大深圳醫院有一項內部要求:初診看診平均時間專科20分鐘、全科10分鐘——這在太多的醫院,簡直可以用“漫長”來形容了。
大約傍晚6點半,記者進入手術室。主刀醫生姓劉,40歲上下。曾先後在北大、復旦、德國科隆大學Augustinerinnen醫院及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學習。
擁有大量境外學習、工作背景的醫生,是港大深圳醫院的一大特色。截至目前,該院聘有內地籍醫生近300名,另有222名香港地區和外國專家取得在港大深圳醫院行醫執業資格,他們中每天平均有三四十人在醫院提供服務。從2013年底開始,醫院實施香港醫生和高級行政人員夜間值班制度,由香港顧問醫生或科室負責人輪流值班,“香港特色”進一步強化。
手術進行得很順利,其間除了麻醉用藥,只滴注了一袋500毫升“補液”(乳酸鈉林格注射液)。回到病房後,繼續滴注了兩袋同種“補液”。原本以為,接下來應該會有大量抗菌消炎藥水要打,但醫生卻輕描淡寫説一句“沒有了”,徹底顛覆了記者對國內醫院在抗菌消炎藥使用上的“常識”。
就這樣,除了手術當晚口服過一片止痛藥,果真再也沒有打過一滴藥水、吃過一粒藥,一直到一週後出院。要不是每天例行的傷口換藥和物理治療,記者仿佛在醫院“白躺了一週”。
事後記者從院方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院抗菌藥使用比率僅為國內傳統公立醫院的一半左右,其中抗生素使用比率僅為17.38%。藥品使用比率只有21.11%,也遠低於國內平均水準。“門診不輸液”已成為該院的響亮“名片”。
以病人為中心
手術兩天后的週一早上,病房裏突然涌進十來個穿白色或藍色工作服的醫生,其中就有為記者做手術的兩位。原來是骨科的港籍專家帶隊前來查房。在跟主治醫生交流並查看傷口後,花白頭髮的港籍醫生用港式普通話問記者:“英國那個帥哥球星叫什麼?對,貝克漢姆!你跟他有次受的傷是一樣的,他還能再回到球場,你也能!”又是一陣笑聲。
又過了兩天,同病房的一個病友出院了。他是被玻璃傷了手臂,結賬時總共花了8000多元。這大大低於他的預計。對於記者的情況,他判斷應該會花費過萬。
但記者住院一週後,清單打出來——手術費2100元,材料費1116.63元,診查費868元,(西)藥費24.56元……總費用5487.19元(含醫保及自費)。而記者從多方了解到的情況是,同樣的手術,在國內其他醫院的花費,基本沒有下過7000元的,而且,記者住的是寬敞明亮的海景病房(該院的住院病房均側朝深圳灣),接受的是香港專家所帶團隊的服務。
記者之後詢問劉醫生費用的問題。得到的答覆是:“一切視治療需要來辦,從不考慮經濟目的。比如診斷,一律以臨床檢查為主,機器檢查不必要的都不開。”
他舉例記者所受的傷,“MR(磁共振)檢查就完全不必要,所以我們不做,雖然它能給醫院帶來好幾百塊錢收入。用藥也是這樣,能不用的都不用,抗生素更是嚴格控制,包括耗材。這樣一來,總費用自然得到了控制。”
記者的經歷不是特例。港大深圳醫院對外宣稱的核心理念是“以病人為中心”,其作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核心目標,就包括“破除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等弊端,促成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回歸”。
秉承上述理念,港大深圳醫院實行崗位薪酬制度,切斷醫護人員收入與看病、開藥、檢查數量的利益關係,同時將專科醫生診金提高到100元,大大高於國內同行,以體現醫生的知識勞務價值,避免“以藥補醫”。
此外,該院還開創了打包收費模式,避免過度醫療和濫收費用。目前港大深圳醫院對於初診患者,實施“先全科,後專科”的分診制度。全科門診實行130元的打包收費標準,包含掛號費、診療費、最多7天的藥物費、標準檢驗費及非嚴重傷口處理費等。
對住院病人也實行診療服務打包收費,每人每天180元,包含住院診查費、護理費、輸液費、注射費、氧氣費、換藥費、霧化吸入費等,另外按深圳市統一標準收取病床費。
據醫院測算,開診兩年來,80%以上的病人能在全科門診獲得有效治療,無須轉至專科。這也就意味著,80%的門診病人,每次看病的總費用在130元以內。
病人關係科防御醫患矛盾
打包收費作為目前國內醫院獨創的收費模式,對避免過度醫療、降低醫療費用的作用立竿見影。今年一季度,港大深圳醫院的門診次均費用、住院日均費用,都低於深圳市11家市屬公立醫院的平均水準;手術費用也總體維持在較低水準,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微創胸腺切除術等,平均費用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
營造良好的醫患關係,是港大深圳醫院貫徹“以病人為中心”理念的另一重要方面。這種營造是貫穿診療全過程的,包括前端的知情同意、中端的改進醫療品質和後端的糾紛處理。
在知情同意上,給記者做手術的另一醫生婁醫生,在術前談話時就説過:“一開始就要讓病人明白,醫生不是萬能的,治療也不是萬能的,再高明的醫生、再先進的治療手段,都可能治不好病,甚至帶來新的問題。我們的所有治療,必須建立在醫患雙方都認同這一點的基礎上。”
而在醫患糾紛的處理上,港大深圳醫院也有區別於內地其他醫院的獨特辦法,那就是參照香港公立醫院和國際公認的最佳醫療模式之一——澳大利亞醫療服務標準(ACHS)的經驗,設立專門的病人關係科,以病人投訴為起點持續改善醫院品質。
如病人有意見,均交由病人關係科處理,醫院每週召開一次行政副院長主持的投訴審查例會,回顧、檢討醫院運作及服務情況,將病人意見梳理後及時反饋給當事醫護人員,並作出改進。
如涉及醫療糾紛,醫院即啟動病人關係事務及醫療事件報告指引,由醫院事件小組會對事件調查分析。“同時,醫院還向保險公司購買醫療責任險,一旦涉及賠償問題,就由保險公司跟進。”港大深圳醫院分管行政事務的王紹強副院長在後來的採訪中告訴本報記者。
過去2年,港大深圳醫院共收到約1200宗病人投訴,投訴率為0.1%,處於全行業較低水準。這些投訴,都按規定進行了合理處理,其中絕大多數通過溝通得到解決,沒有演變為嚴重衝突或訴訟事件。
而為了讓病人明確自己在接受醫療服務時,醫院、醫生、病人三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港大深圳醫院希望實施《病人約章》制度。目前該院的《病人約章》正在徵求意見,計劃于2015年初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