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醫藥 > 醫療器械 > 正文

字號:  

用“微光”開啟醫療器械大産業

  • 發佈時間:2015-12-07 05:59: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中科微光公司CEO朱銳今年32歲,是一個典型的高科技創業者。

  “我這個人喜歡折騰,創業者的共同特點都是喜歡折騰。”談起過往的經歷,而立之年的朱銳,眼角眉間依舊洋溢著少年人的銳氣。

  朱銳出身名校,他在清華大學物理系讀完本科和碩士,又去香港大學電子工程系讀博士。在研究生期間,朱銳一直致力於OCT技術的研究。2009年,朱銳的母親重病住院,因醫療診斷影像的模糊,大夫不能馬上確診病情,這讓他産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將OCT技術與光纖技術結合起來做內窺鏡,增加疾病診斷的精確性呢?他開始試圖將這個想法變成現實,率領團隊研發出國內首臺商業化內窺OCT造影系統,2011年憑此獲得深圳創業之星大賽初創組冠軍。

  奪冠後,風投來了,合作夥伴也來了。還差一年就能拿到博士學位的朱銳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繼續學業還是退學創業?

  “港大太學術化,我更喜歡做一個産品,大家都能用得上。”厘清了個人興趣所在,朱銳從港大退學,選擇了在光纖技術方面有深厚積累的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于2012年創立中科微光公司,按照“實驗室+公司”的産學研轉化模式運營。

  雖然是市場上的初生牛犢,朱銳卻一直抱著“做到國際最好”的雄心壯志。

  “內窺鏡到底能做到多細?我們一直想挑戰極限。”朱銳説,微光公司2013年研製出國內首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3D內窺OCT掃描器,探頭直徑1毫米;2015年持續優化,做出直徑0.86毫米的全球最細“內窺鏡”,破了美國同類公司0.92毫米的紀錄。

  為了做出全球最細的內窺鏡導絲,研發團隊前後研究了兩年多。首先在探頭光學結構上就改了很多遍。在一根0.2毫米光纖上焊接好幾個透鏡和棱鏡,要保持結果一致,工藝都花了一年。

  內窺鏡做這麼小有什麼用?“光纖內窺技術出現以前,沒有設備可對血管內部進行3D掃描。”朱銳表示,細小光纖做出的絲狀內窺鏡,可以深入人體血管,以一縷微光洞照秋毫,精準診斷血栓類型,將減少急性心梗造成的死亡。目前,微光公司售出的OCT産品都是科研用途,預計到2018年獲得臨床認證後,將可以真正走進醫院,造福於民眾。

  很多高科技創業公司都會遇到“錢不夠燒”的難題。微光公司的資金情況卻很好,自2013年底融資600萬元後,賬上一直保持著五六百萬元的現金流儲備。

  這不是因為他們的研發不燒錢,而是因為他們在研發OCT內窺鏡這個大産品的同時,開啟雙模式創新,同時做出來一款被稱作“扎針神器”的小産品——投影式紅外血管成像儀。這款小産品,輕輕一照即可顯示皮下靜脈血管的位置和深度,方便醫療注射。

  “大産品需要時間很長,四五年光做研究,公司團隊難以凝聚。我決定同時做小産品。後來發現有了小産品,公司的運營管理越來越規範,為後來的大産品奠定了基礎。”朱銳一直為自己的這一決策感到慶倖。“醫療器械企業要穩,對現金流要有很好控制。我們是早期融資解決啟動資金,有了小産品後,現金流進來,抵消掉巨大花費,融資不慌不忙,這樣就能融到更多的資金。”

  幾年的創業歷程,讓朱銳感慨良多。最大的感慨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現在絕大部分企業管理的書都是企業高管寫的,適合到一定規模的公司,並不適合創業初期的公司。”朱銳總結説,“現存能看到廣闊前景的産品,大公司一定都有準備,小公司極難有機會。所以小公司早期應該小而專,善於選擇邊緣市場切入。只要單點做好,雖然客戶量不大,但是通過網路擴展到全球市場,總用戶量養活一個中小規模公司還是沒問題的。血管成像儀就是這種例子。”

  微光公司現在繼續著雙模式創新的路數,一邊開發新的小産品,一邊繼續完善核心大産品。全球醫院現在每年用於採購影像設備的開支佔到總支出的70%以上,影像技術的創新會變革現有的疾病治療方式,在醫學領域最具創新性的公司將有希望成長為行業巨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