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醫藥 > 前線評論 > 正文

字號:  

為廉價救命藥“續命”迫在眉睫

  • 發佈時間:2016-01-07 07:32:00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蘇劍一  責任編輯:吳起龍

  據媒體報道,受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利潤不足等因素影響,西地蘭、注射用紅黴素、魚精蛋白、潘生丁等多種供應數十年的基本藥物,正逐漸從市場上消失,患者只能用其他高價藥替代。一項對全國12城市40余家三甲醫院臨床用藥情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國家和地方增補的基本藥有500多種,其中有342種短缺。

  以長效盤尼西林為代表的很多廉價藥,都是深受百姓認可的救命藥。越來越多藥企不再生産廉價藥,無疑會讓“看病貴”的問題更加突出,甚至將一些患者逼上絕路。讓優質廉價藥不至於在醫療市場化改革中絕跡,為經濟效益低但作用至關重要的救命藥“續命”,需要政府、藥企和醫院在博弈中找到最大公約數。

  廉價藥為何會面臨生存危機?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是,生産廉價藥已成一門“虧本買賣”——比如,人參、麥冬等原材料的價格近幾年翻了數倍,但參麥注射液的價格卻不能上漲,結果必然是藥企逐漸減産甚至停産;同時,在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制度下,有些藥品的中標價格很低,“生産時摔碎一個玻璃瓶就得虧錢”。

  另一個相對隱蔽的原因是,盈利壓力將醫院逼上了以藥養醫的不歸路,廉價藥進入醫院並最後到達患者手中的道路變得更曲折。在醫藥流通市場,醫院佔據藥品銷售量的70%以上,但手握處方大權的醫院為獲得更多的藥品加成,更趨向於採購高價藥、開大處方。醫院對廉價藥的需求大幅降低,挫傷了藥企的積極性。

  效果良好的廉價藥受冷落,與之效果相當的高價藥卻成為首選,絕非一個健康的醫藥市場所應有的景象。在推進醫療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偏廢,任由藥企等見利忘義,“看病貴”的問題只會日趨嚴重。有鋻於此,相關職能部門必須採取合理的干預和調解措施,阻止廉價藥在市場上消失。

  首要一點,就是要適時取消政府主導的藥品集中招標採購,歸還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採購權和定價權。在現行體制下,政府包辦的藥品招標政策實質上將買賣雙方正常的市場行為變成了行政審批。一些藥企為保住市場份額,只能千方百計地壓低中標價,這種不合理的機制在客觀上製造了“多輸”局面。如今已有一些地方開展了相關試點工作,這種改革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些。

  其次,職能部門應該進一步治理“以藥養醫”的頑疾。近些年,國務院等部門先後出臺了多項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政策,但各級醫院囿于現實利益考量,以藥養醫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大勢所趨,但醫療畢竟是一個帶有公益底色的領域,市場機制也不是萬能的。通過適當的財政補貼等手段,給那些不能靠市場機制生存的廉價救命藥“續命”,才能緩解廉價藥“藥荒”困境,增進百姓福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