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醫勿用西醫“尺碼”
- 發佈時間:2015-01-16 09:32:2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孔彬彬
●中醫療效誰説了算?當然是患者説了算,這是中醫藥賴以生存的前提。中醫療效評價要用自己的“腳”去“試鞋”,避免“鄭人買履”的誤區
最近,筆者看到一段著名醫學家吳階平談論中醫的史料。吳階平回憶,當年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讀書時,曾批駁過針灸能治瘧疾。他説:“當時我説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難道針灸能把瘧原蟲一個一個地扎死嗎?後來我才知道針灸能夠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從另外一個角度治好了病。”
用西醫的視角很難理解中醫,這是緣于中西醫治療思路的差異。西醫治的是病,消滅侵入人體內的病毒;中醫治的是人,用藥的偏性來糾正人的偏性,從而調節人體平衡。有人用“矛”和“盾”來比喻中醫和西醫治療理念不同。西醫治療重外力,相當於讓進攻的“矛”變利;而中醫治療重內力,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讓防禦的“盾”變堅實。
西醫治療運用“戰爭”模式,中醫治療採用“和平”模式,從而帶來臨床效果的差異。上世紀90年代,何大一教授發明瞭“雞尾酒療法”,艾滋病患者的病毒載量以對數級下降。當時一些專家樂觀地估計,人類在5年內攻克艾滋病。然而,藥物毒副作用太大,在殺死艾滋病病毒的同時,體內的其他細胞也未能倖免。最可怕的是,有些病毒藏起來,抗病毒的藥物無法消除,會出現更凶險的病症。中醫藥治療艾滋病,儘管沒有除惡務盡,患者帶“毒”生存,不符合現行的評價標準,但能延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進入發病期,降低病死率,降低機會性感染發病率且改善症狀體徵。
人們常説:“正氣足,百病莫生。”中醫的治療理念是扶正固本。扶正就是扶助正氣,固本就是調護人體抗病之本。正氣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免疫功能,治療以調護人體正氣為主,“留得一分正氣,便有一分生機”。正氣虛弱,不能抗禦外邪侵襲以至各系統相繼虛損,治療起來往往“按下葫蘆起了瓢”,讓病人備受折磨。中醫所説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目的是保護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扶正固本,提高生活品質,並使患者長期帶“毒”生存。
中醫不能包治百病。對於中醫藥來講,有療效就是硬道理。中醫延續幾千年靠的就是療效,中藥療效的評價卻遭遇現實難題。1956年石家莊發生日本腦炎大流行,死亡率達30%。中醫蒲輔周治療167例日本腦炎患者沒有一例死亡。有關人員卻説,這樣的治療效果不能算醫療成果。167例患者用了98個方子,平均每個方子用不到兩個人,沒有統計學意義,所治療的患者都是個案。其實,中醫藥幾千年來治療大量的病例,是名副其實的“大數據”,但缺乏系統梳理,沒有把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形成有效的療效證據。因此,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進行中醫臨床研究,提高其科學化、客觀化已勢在必行。
中醫療效誰説了算?當然是患者説了算,這是中醫藥賴以生存的前提。評價中醫的療效,要從患者對自己健康狀況的測量等方面進行評價。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治的是病,救的是人,忽視了活生生的人的感受和體驗,如此評價療效是舍本逐末。中醫治人,在治療過程中講究“辨證論治”,是針對患者的“證”來進行治療,通過吃藥來改善患者的體徵,關注患者的主觀感受,關注患者生活品質的改善。如果無視二者治療理念的不同,用西醫指標來評價中醫療效,一味強調指標的正常,有點像強行治羅鍋,結局是羅鍋沒了,人也沒了。
中醫療效評價要丟掉西醫的“尺碼”,用自己的“腳”去“試鞋”,避免“鄭人買履”的錯誤。改變中醫療效評價滯後的局面,亟須建立符合中醫自身特點的評價指標體系。中醫療效有賴於整體中醫診療水準的提高,解決現代醫學解決不了的疑難重症,發揮其獨特優勢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