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心腦血管等慢性病 從控制體重開始
- 發佈時間:2016-01-26 09:17:06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圖/Gettyimages
人體健康狀況會受到先天遺傳與環境、飲食等諸多外界因素的共同影響。近年來,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人群逐漸增加。至於具體的發病原因,當人體蛋白質、脂肪等的代謝發生紊亂時,就容易引起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共同危險因素,要預防人體代謝紊亂的出現,控制體重是首要選擇。
心腦血管疾病成首要死亡病因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慢性病的發病人數一直居高不下,僅就高血壓而言,有專家指出,預估全國發病人數超過2.66億人,這也就意味著,平均不到6人中,就有一名高血壓患者。慢性病面臨的嚴峻形勢遠非如此,在所有導致人類死亡的疾病中,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排在第一位,中國每年約有350萬人死於心血管病,平均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病,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患心血管病。不僅如此,這些慢性疾病的發病年齡也出現了低齡化趨勢。2014年,北京市中小學生肥胖檢出率為15.6%,比2013年上升2.6%。而在肥胖學生中,高血糖檢出率超6成,高血壓檢出率高達1/3,血脂異常總檢出率超出4成,脂肪肝檢出率為16%,高尿酸檢出率為39.7%,同比某些數值已經超過了成人的檢出率。
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升高、發病人群低齡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不少慢性疾病都會受到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另外,包括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在內的後天因素也會引起慢性疾病。專家曾指出,包括運動量少、飲食不健康等在內的不良生活方式是導致慢性疾病低齡化的主要原因。
代謝綜合徵引發心血管疾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的發病影響是間接的,長期積累的不健康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人體對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物質的代謝發生紊亂,從而處於病理狀態,而這種代謝紊亂本身也是導致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代謝紊亂是心腦血管病變及糖尿病的病理基礎。另外,代謝綜合徵還可能會引起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發病率的增加。一項針對北京、上海等城市2000名企業高管的健康調查顯示,超重或肥胖者為55%,血脂異常率為全國平均血脂異常發病率的2倍以上,脂肪肝的患病率為全國成年人脂肪肝發病率的3倍以上。如果沒有科學的血管健康管理,這些人群發生心腦血管病的風險極高。
但目前代謝綜合徵的具體病因尚未十分明確,業內人士認為,代謝綜合徵的出現是多基因和多種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與遺傳、免疫等均有密切關係。至於具體表現,腹部肥胖或超重、脂代謝異常、高血壓及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及/或葡萄糖耐量異常等均為代謝綜合徵的表現。
控制體重可防治代謝綜合徵
雖然具體的治病原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確,而且多種代謝綜合徵可能同時出現,但這並不意味著代謝綜合徵無法防治。減輕體重被認為是預防及治療多種代謝綜合徵的首選方式。
具體來説,首先要改善飲食結構,通過合理飲食來控制熱量的攝入,尤其是脂肪等的攝入。除此之外,適量運動同樣重要,運動量不足本身就是不少人出現代謝綜合徵的重要原因。適當的體育鍛鍊不僅可以預防代謝綜合徵的出現,對於治療也同樣有效。
代謝綜合徵的出現意味著人體對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物質的代謝發生了紊亂,而合理膳食與適量運動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改善人體對這些物質的攝入情況,另一方面,運動也有助於人體對這些物質的代謝。內外兩方面的努力都有助於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從而減少代謝綜合徵發生的可能。
- 連結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建議的診斷標準
1.超重和(或)肥胖BMI點25。
2.高血糖空腹血糖(FPG)點6.1mmol/L(110mg/dl)和(或)2hPG點7.8mmol/L(140mg/dl),和(或)已確診糖尿病並治療者。
3.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點140/90mmHg,和(或)已確診高血壓並治療者。
4.血脂紊亂空腹血甘油三酯點1.7mmol/L(150mg/dl),和(或)空腹血HDL-C<0.9mmol/l(35mg/dl)(男),<1.0mmol/l(39mg/dl)(女)。
具備以上4項組成成分中的3項或全部者,可確診為代謝綜合徵。